[摘要] 黨員干部當時時刻刻、方方面面爭做“一面紅旗”,才能在群眾心中樹威、樹信、樹形,進而凝聚人心、聚合民意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紅手印,中國老百姓表達意愿的莊重形式。39年前,安徽小崗村18戶農民在“生死契約”上按下紅手印,炸響了中國農村改革的春雷;10年前,小崗村村民再次按下紅手印,挽留他們離不開的第一書記沈浩。沈浩走了,他的精神光耀江淮大地!一個又一個“沈浩”涌現。他們牢記黨的宗旨,在農村最艱苦的地方,向貧窮開戰,為百姓分憂。(6月19日央廣網)
干部干得怎么樣,分量有多重,不是靠自己說出來的,而是在老百姓心里掂量出來的。“紅手印”便是老百姓掂量的結果,這是對“第一書記”工作成績最大的肯定與褒獎。老百姓表達意愿的方式最簡單也最質樸,對于“第一書記”來說,紅手印是一份榮譽,是一枚勛章,同時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更意味著數載離家、舍棄優渥、不計得失。
第一書記之所以稱“第一”,指的是他們是所在村黨支部一把手,還意味著凡事要身先士卒、沖在最前面。第一書記“上接天、下接地”,既知曉大政方針、上級政策,又了解基層實際、問題癥結和發展潛力,讓惠民舉措與群眾需求“無縫對接”。“第一書記”不是“盆景”,不是“官銜”,是責任,是擔當,要讓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村換新顏,“第一書記”必須落實責任、勇于擔當,既要扎根農村、敢于創新、長遠謀劃,又要找準突破口,拓寬渠道、激發活力,才能把精準扶貧落到實處,贏得群眾的滿意度。
共產黨人是塊磚,東南西北任爾搬。“綠了荒山白了頭發”的楊善洲,“太行新愚公”李保國,“能在現場就不到會場”的廖俊波,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把自己看得很小、把人民看得很大。第一書記羅煒、姜維錦、韓慶玲等,他們同樣以實際行動傳承著“沈浩”精神,“天地之間,莫貴于民;悠悠萬事,為民唯大”,始終俯下身子,用夙夜在公、忘我工作、一心為民的行動守住了共產黨員薪火相傳的精神高地。
曾有國外知名人士感嘆:“共產黨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成員對它的事業抱有無私的獻身精神。”奉獻是共產黨人最亮麗的“名片”,為民服務永遠是共產黨人最響亮的政治宣言。作為人民公仆,當常思百姓疾苦、常謀富民之策,砥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責任擔當,舍棄個人小利,肩扛百姓利益,在真抓實干、擼袖苦干中贏得黨和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戴。
把民生工作做到位,需要能力,更離不開情懷。心理學中有個“共情”的概念,意即同理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保障和改善民生,也需要類似的“共情”。少一些“差不多就行”的敷衍將就,多一份念茲在茲的盡心盡責,把民生“時刻放在心頭、扛在肩上”,做到“該辦能辦的實事要竭力辦好,基本民生的底線要堅決兜牢”,真正將百姓當成自家人,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這才是最真誠、最質樸的民生情懷,才能以實實在在的業績真正贏得群眾發自內心的認可。
為官之道,心存百姓;執政之要,順乎民心。黨員干部當時時刻刻、方方面面爭做“一面紅旗”,才能在群眾心中樹威、樹信、樹形,進而凝聚人心、聚合民意鞏固黨的執政基礎。(花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