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共享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等一大批新興“共享事物”正在朝我們走來,如若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它們還是會重蹈“共享單車”的覆轍。
“有市民爆料,位于麗江市區太和西路的廣源商廈內,停放的3輛小黃車被上私鎖后,不知何人打印了10余張 ‘你的嗎?’的質問紙條。商廈為辦公樓,樓內公司很多,出入的人也雜,共享單車停在商廈本來就影響出行,上了私鎖后,很多人覺得很氣憤,看到有人貼出質問紙條后,不僅好笑還解恨。”(云南網,5月16日電)
從圖片中可以看到,巴掌大的紙條被密密麻麻地貼在單車上,上面寫著“公車私鎖,不要臉,你的嗎?”這話雖然粗了點,但可能正是無數人在心里默念的。要是人人都像這樣將單車上了私鎖,還哪來共享可言?
2007年開始,由國外興起的公共單車模式開始引進國內,但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到2014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共享單車概念應運而生,直至2016年底,發展態勢達到頂峰。可見,我國共享單車真正的“發育期”至今才有短短的三年時間,成長速度之快令人嘆服。如今,國內一線城市基本都已普及,各共享單車企業還在陸續進駐二、三線城市,大有席卷全國之勢。但隨之而來的一些問題也逐漸浮出水面。
那就是有些城市還沒有真正做好引進單車的政策準備,大部分市民還沒有真正做好共享的心理定位。看看這半年來網上的新聞,給單車上私鎖、扎胎放氣的,把單車扔進河里、掛在樹上的,比比皆是。記者們“樂此不疲”的報道此事,卻沒有起到任何真正的警示作用,還是不斷的有人占車、虐車。同時,一些大城市還出現了騎單車公然違反交通規則,一言不合就甩車走人的情況,騎單車亂停亂放現象更是隨處可見。顯然,這就是我們的規范約束制度沒有跟上新興事物產生發展的后果。
江蘇南京市交警部門近日剛剛公布了首批20名共享單車交通違法失信人員名單,一旦被列進此名單,所有共享單車平臺的注冊使用都將對其關閉。不僅如此,這些失信人員的車管業務都將暫停辦理,同時此數據還有可能納入市民征信系統,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筆者認為將此“黑名單”納入征信系統已然是必要之舉,在“共享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等一大批新興“共享事物”正在朝我們走來,如若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它們還是會重蹈“共享單車”的覆轍。所以,政府出臺治理規則迫在眉睫,我們民眾,也該在合理的約束下學會“共享”了。(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