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個社會有些浮躁,年輕人更要穩住,太急功近利只能事與愿違,“踏實”地面對未來的路,做“網紅”,就要做成對他人有正確指導意義的公眾人物!
那么多年輕人都想做‘網紅’,我很擔憂。”全國政協委員宋丹丹在文藝界小組討論時的發言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不少被稱為老藝術家的代表委員都表達了對“網紅”現象的擔憂:一些年輕演員浮躁攀比、急于一夜成名,給青年帶來不好的影響。(中國青年報 3月16日)
網紅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14年,到了2015年才開始為大家熟知,它的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就是2015年的淘寶的“雙十一”,很多的網紅的店鋪銷售額特別高,前十名當中有好幾家都是網紅的店鋪。加上當時好像有一兩個網紅店鋪的老板然后在炒作和王思聰談戀愛什么之類的各種花邊新聞,使得“網紅”成為了2015年的一個網絡流行詞匯。比如因顏值過硬躥紅的“奶茶妹妹”、美貌與才華并存的papi醬、言行舉止比較另類的鳳姐和被互聯網推手公司特意包裝的“藝人”等等。
可以說,現在是一個隔兩天就能躥出一個“網紅”的時代,他們的走紅皆因為自身的某種特質在網絡作用下被放大,與網民的審美、審丑、娛樂、刺激、偷窺、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無意間受到網絡世界的追捧,成為“網絡紅人”。“網紅”也分很多種,比如美女、直播、主播,還有papi醬……
其中,papi醬第一條貼片廣告被一家化妝品為主的電商公司以2200萬元高價拍下。從此,“網紅”的“魅力”逐漸被放大化,也成為了不少年輕人“淘金”、圓明星夢的捷徑。不少網民嘲諷說:“如今,美人會紅,丑人會紅,普通人做了芝麻點的小事沒準兒也會紅。”是呀,快速走紅成了不少年輕人的努力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現在有多少青年變成了相貌極其相似的“網紅臉”,又有多少人紅了以后開始“唯利是圖”?且不說想成名的青年,就連為人師表的老師們也都搶著做“網紅”,也可以說“網紅教師”為了出名或招生,才嘩眾取寵的。可教育本身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做教育不僅僅是傳道授業,更是在價值觀上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可隨著名氣、金錢的“勾引”虛榮心的作祟,往往事與愿違。
宋丹丹曾說:“我20歲考入北京人藝,一進劇院,老師們每天教導我們,要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演戲,別想沒用的。這三句話像釘子一樣扎進我們的腦子,伴隨我們一生。”這種“戲比天大”演繹傳統顯然與當今的“網紅”們所做的大相徑庭。
透過問題看本質,無論到了何時,本質不能變。筆者也衷心的提示大家,這個社會有些浮躁,年輕人更要穩住,太急功近利只能事與愿違,“踏實”地面對未來的路,做“網紅”,就要做成對他人有正確指導意義的公眾人物!(賈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