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度的《中國詩詞大會》,在多位“高手”的精彩比拼中落幕。此前就已經贏得很高呼聲的“00后”才女武亦姝眾望所歸,在三輪比拼之后,奪得了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
昨晚,2017年度的《中國詩詞大會》,在多位“高手”的精彩比拼中落幕。此前就已經贏得很高呼聲的“00后”才女武亦姝眾望所歸,在三輪比拼之后,奪得了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一連十天的《中國詩詞大會》,讓一些連看十天的觀眾卻仍覺得意猶未盡。有觀眾受訪中表示:“正好是寒假,陪著孩子一起看很好。不管是選手們的表現,還是評委們的隨機評點,都讓人沉浸、陶醉。”(人民網2月8日)
《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中,武亦姝過關斬將、勢如破竹,最終奪冠,一個十六歲的高一學生對古詩詞有如此廣博的學習、掌握、理解、造詣,令所有觀眾贊嘆不已,隨著武亦姝、陳更、張淼淼、李宜幸、姜聞頁等人在《中國詩詞大會》的脫穎而出,一場“古詩詞”文化熱悄然蔓延開來,街頭巷尾、團體聚會、節日廣場文化一時成為古詩詞文化宣傳的主陣地,吟詩作賦頓時成為社會風尚。
中國原創文化益智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監制、央視科教頻道副總監梁紅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結合起來,給我們當下的生活以滋養,為浮躁的人提供一杯清茶,我覺得這就是《中國詩詞大會》的意義。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圈粉無數、吸引了無數人的眼光,實現了收視高、口碑好的雙贏。不言而喻“詩詞大會”的走紅并不偶然,其實是暗合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鐘愛與需求,對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自信與傳承。
打開電視,各電視臺的綜藝節目充斥電視熒屏,其中不乏明星效應,爭奪收視率,大大小小良莠不齊的娛樂綜藝節目齊上陣,幾乎是千篇一律、大同小異,娛樂了大眾,浪費了時間。我們反思一下,屬于我們自己的、傳統的、益智的到底有多少,對青少年的影響力有哪些,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播又有多少,多數節目早已負擔不起傳承文化的使命。在這樣的情況下,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一批文化類節目,如一縷清風沁入人們的心懷,以品質和品位博得較高收視率。
上海文來初一女生戰勝百人團,她1歲識字,2歲多開始自學《唐詩三百首》,小學時開始自學《宋詞三百首》。六年級時就拿過一次全市古詩文大賽一等獎。她不僅讀詩、背詩,還熱愛寫詩。她從小到大語文成績優異,進入初中以來,多次考到語文年級組第一。她就是上海市文來中學七年級學生侯尤雯。這樣的少年學子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比比皆是,他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是傳承文化血脈、延續文明之根的希望所在,只有青少年一代真正樹立起文化自信,我國文化事業才能薪火相傳,真正實現“少年強則國強”。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中指出,實施傳承發展工程,要融入教育,融入生產生活。如構建中華文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強國民禮儀教育,推進戲曲、書法、高雅藝術、傳統體育等進校園。通過系統的培養和教育挖掘和培養出一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中華好少年,用榜樣的力量來正確引導孩子們追求美好的未來,把握正確的人生發展方向,為實現中國夢夯實社會基礎。(李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