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說起執法,更多人想到的是“暴力執法”,似乎暴力成了執法者的代名詞,喊打喊砸的城管負面形象更是讓人看見避之不及,成為了“負面”的典型。
12月29日下午,瀘州古藺街頭一個角落,一位9旬老人坐在地上,擺著折耳根、野蔥等野菜售賣,但行人匆匆沒能引起大家注意,老人一分錢也沒賣出去。突然,城管來了,大家頓時為老人捏一把汗,心想老人肯定會被攆開。可這名城管并沒驅趕老人,而是現場幫老人叫賣起來,并陪老人半小時,幫老人把菜賣完后,叮囑老人安全回家。(1月1日 新華網)
說起執法,更多人想到的是“暴力執法”,似乎暴力成了執法者的代名詞,喊打喊砸的城管負面形象更是讓人看見避之不及,成為了“負面”的典型。事實上,暴力的畢竟是少數,只是被渲染以后,更突顯了其負面性。
現實社會中,城管粗暴執法,暴力收繳、追攆在媒體和群眾的渲染下,更是讓城管執法處于風口浪尖,城管作為一線工作人員,不依法依規執法的有,但更多的“人性化執法”為城市的規范增添了色彩。
正如瀘州古藺街頭城管面對一位9旬老人坐在地上,擺著折耳根、野蔥等野菜售賣,并沒驅趕老人,而是現場幫老人叫賣起來,并陪老人半小時,幫老人把菜賣完后,叮囑老人安全回家。并不是每一次城管的到來都是驅趕,也不是每一次的城管到來都是“打打殺殺”,這樣有溫情的執法其實每天都在上演。
智慧執法也是城管執法工作創新的重要一環,雖然是同樣的執法,但是換一種方式,不但能夠讓執法工作者的工作更有溫度,也能讓群眾放下“防御”的外套,與城管接觸會發現,城管執法也不容易,看到城管為了城市建設的付出,才能讓群眾主動參與到城市建設中來,化被執法為主動遵守法律法規。
法規是冰冷的條例,用來約束人的行為規范,人情是有技巧的執法,是拉近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法寶。“人性化執法”是對執法對象的關懷,更是對城市文明建設的努力。(劉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