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今年5月至8月,共上報68起校園欺凌事件。
近日,北京市中關村第二小學一位家長在網上發文稱,孩子遭到同學的“霸凌”,事后出現失眠、恐懼等急性應激反應,質疑校方處理不當。此事經互聯網傳播發酵,引發公眾強烈關注。昨晚,海淀區教委就此事做出回應。海淀區教委表示,將從一切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發的角度,高度重視,依法依規,積極指導,妥善做好當事孩子的心理疏導和全體學生的教育引導工作。(《新京報》12月12日《海淀區教委:確保不再發生校園傷害事件》)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今年5月至8月,共上報68起校園欺凌事件。因校園欺凌一般伴隨著暴力和虐待等情節,而且參與者多為未成年人,面對校園欺凌案事件,大部分人都是焦慮不安甚至是義憤填膺,網上甚至出現了不少針對施暴學生和學校的大量非議和責難。所有心情都可以理解,但面對校園欺凌最觸動人的社會評價,卻是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的一條建議,他提到:“發生校園欺凌后,受欺孩子家長應平衡維權和止損,施暴孩子家長應避免放縱和過度責罰;學校應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積極應對,及時對雙方學生開展心理輔導。”
說實話,對校園欺凌案事件誰都不愿意其發生,也不愿意看到不良后果出現。每起校園欺凌案事件對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訓和警示,對于校園法治教育、情感教育、心理教育、人際交往和和諧關系教育塑造等等更是一次提醒和警鐘。但不愿意看到、不想讓其發生的事情一旦發生,雖然各類社會反響和非議質疑都值得理解,要求處理的呼聲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但我們卻沒有想到,此時最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就事論事的處理,更應該是科學理性的善后干預。對于校園欺凌而言,幾乎每起案事件的背后,都有千奇百怪但卻大同小異的原因,學校法治教育不到位、家庭教育不夠、社會教育缺乏正面引導影響力也都是其背后的誘因,但對于未成年和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而言,即便在科學到位的預防和教育引導,而缺乏針對性的矛盾緩解和壓力疏散,恐怕也難以消除矛盾沖突與對立。同時,對于已經發生的校園欺凌案事件而言,其對于被施暴的負面影響,乃至是身心遭遇的暴力陰影,恐怕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由此導致的身心壓抑、痛苦、不安、自卑、封閉甚至是心理疾患也可以隨之發生,如果不及時加以科學處理和診治,其負面影響可想而知。更關鍵的是,作為校園欺凌案事件的實施者即施暴者,事件一旦公開,更會因有關部門介入調查、家長責罰、學校處置甚至是師生的白眼與排斥等等,也會讓其有施暴者的強勢在種種壓力下轉為弱勢,甚至會因此而出現破罐子破摔等畸形,這也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在現實中,還有一種情形,那就是校園欺凌案事件發生后,伴隨著家長的維權要求和社會的重重壓力,當事學生所在班級和學校的老師、管理者同樣面臨諸多不安和壓力,如果善后干預不及時,因此而導致的從教激情下降、頹廢、內心的不安和自責也會成為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性因素,其后果也是難以預料。個別地方發生學生摩擦事件導致家長上訪、學校和教師被處理而毀掉一個優秀教師一個優秀校長等的現實,同樣讓人擔憂不已。
校園欺凌誰都不愿意看到,誰都不愿意其發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采取更加科學到位的教育引導和預防干預措施去防范于未然。但如果一旦校園欺凌案事件發生,那么我們最需要做的,不僅僅是就事論事的處置處理,善后必處理更亟需也更需要關注。首先,黨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后,各方都必須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學校應啟動緊急預案,邀請公安、司法、教育等部門與學校一起對案事件進行科學理性的調查還原。在調查期間,任何一方都必須保持理性態度,必須及時采取措施,對欺凌事件中的受害方和施暴方進行干預管理和引導。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門應盡快啟動調查程序,在第一時間負責人地給出結果,并作出建議性處理。其次,學校和家長、社會專業機構如心理咨詢結構等應及時介入,針對受害者和施暴人不同的身心特點以及應激反應特點等,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干預。一方面要讓受害者走出自卑、恐懼等心理,讓其丟掉思想包袱,盡快輕裝上陣,另一方面要讓施暴者認識到自身錯誤的基礎上,學會承擔責任,學會改正錯誤,積極參與到彌補過失和錯誤行為中去。同時,還要教育引導受害者和施暴方家長理性對待事實,配合學校和教師以及心理咨詢機構等科學理性地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揭開心理疙瘩,走出心理陰霾,迎接陽光成長。
與此同時,教育、公安、司法、專業機構等還要介入學校管理對象和涉事教師中,開展積極的教育引導活動,既讓其認識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憾,更要讓其明白努力的方向和整改的重點,學會科學理性應對發生的校園欺凌時間,并配合做好各種善后和處理工作,不至于因欺凌事件發生而陷入教育死胡同和心理死胡同,以更好的心態和負責的態度,投入到教書育人工作中去,最大程度地消除校園欺凌案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許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