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遺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代言,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史的見證和載體。
有數據顯示,在非遺總量占北京市三分之一的西城區,“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約達65歲,由于歷史原因,已“部分失傳”項目目前達到10個。為此,政府部門通過公開招徒、搶救性拍攝等形式,試圖為“非遺”手藝延續文化基因。其中,西城區擬通過影像資料的形式,為部分瀕危“非遺”拍攝教學片。(《新京報》11月24日《非遺瀕危 政府拍教學片留存“基因庫”》)
非遺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代言,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發展史的見證和載體。對于非遺而言,忘記就意味著忘本,泯滅就意味著文化發展的斷代,就意味著對民族的、傳統的文化之根的忘懷。因而,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格外珍惜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采取多種方式進行保護、傳承和發揚。但由于地域寬廣,傳統文化發展歷史綿延悠長,不同區域和領域的非遺表現迥異,除了集中不可移動性非遺之外,國內文化非遺大多散落在民間,并以傳統和民俗的方式存在,還有相當一部分在特殊的傳承空間和傳承方式中綿延流傳。這樣雖然保證了非遺的精粹,但更面臨著傳承與發揚的尷尬。比如非遺傳承人年齡越來越大,面臨年久失傳的尷尬;比如個別非遺產品因為獨特的民俗文化影響,難以走出深閨流傳深廣;比如隨著現代傳播手段和媒介的寬泛,以及現代文化文明方式的影響,青少年不愿意接觸非遺導致傳承出現后繼乏人的斷代之惑……
非遺不能丟,非遺不能泯失,但目前非遺面臨的尷尬已讓保護和傳承發揚面臨諸多尷尬和遺憾。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采取科學的干預措施,對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傳承發揚,確實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而政府部門通過公開招徒、搶救性拍攝等形式,為“非遺”手藝延續文化基因的做法,不啻是在為非遺保護傳承等建立“基因庫”,其意義毋庸諱言,成效更值得期待。
首先,政府部門公開招徒本身就是在建立后繼傳人“基因庫”,必然要對急需保護和傳承的非遺產品進行宣傳和推介,進而引發社會公眾的關注和參與熱情,這本身其實就是一種積極干預性質的非遺宣傳推廣,更是一種信號積極的政府保護態度和推廣手段,其意義和影響必深遠而積極。其次,對于個別非遺產品進行搶救性保護,采取拍教學片、影響資料等方式進行留存,這實際上就是一種記憶留存性質的“文化基因保存”,是在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載體,對非遺進行精粹保留和注解分析,這不僅是一種搶救性記憶留存,更是一種傳承精粹、發揚精髓意義的獨特展示和珍藏,這些教學片也好,影像資料也好,其實都是一種活生生的記憶載體,對于一時找不到傳承對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一種避免斷代和泯滅的積極干預。與此同時,現代傳播和影像技術的參與,更會對非遺進行多視角的解讀和保存,除了保存意義之外,也更能達到發掘非遺精華、推介非遺魅力的積極效果,這更值得期待。
對非遺而言,保護和傳承發揚,其實就是在延續我們的文化之根,就是在純凈和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基因。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多遠的現代文明文化的撞擊與對流,一些非遺或許因藏匿深閨而無人所聞,或許因走不出深閨而無法展露迷人的魅影,或許因缺乏開掘和解讀以及審視而難以魅影示眾,但我們決不能看著非遺漸漸泯滅于民間,不能讓文化之根就此斷代,不能讓傳統文化就此銷聲匿跡,保護、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不是非遺傳承人自己的事,也不是喜好者的事,而應該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因此,采取積極的搶救性保護措施,通過公開招徒、拍攝影響資料和教學片進行記憶留存,建立非遺傳承保護的基因庫“刻不容緩,否則我們將愧對文化傳承,愧對歷史發展。(許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