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當下,一出現問題,人們往往站在患者一方,只因為,在大眾的理解里患者是弱勢群體,自然要被保護。
“早上穿著白大褂躺在治療臺上接受搶救,晚上穿著病號服站在床頭指揮并參加搶救。”這是浙江省長興縣一名醫生一天內的角色轉換。(10月6日 中國青年網)
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當下,一出現問題,人們往往站在患者一方,只因為,在大眾的理解里患者是弱勢群體,自然要被保護,其實,醫患關系是雙向軌道,不能單線而看,自然也不能一味地說醫生的不是。
每一個白衣天使的背后,都會有一條醫德醫風鋪就起來的道路。這位醫生值班備誤解打傷躺上治療臺,變成了“患者”,但是當隔壁傳來急救的呼喚時,他立馬變身醫生,成為了救死扶傷的醫生。條件性反射心中有患者再有自己,這是怎樣的一種醫德醫風,這是一種不計較,擔得起“懸壺濟世”的醫名。
醫患關系的裂痕,從根本上來說還是信任的缺乏,如果,醫生被患者打了以后,心中藏有怒氣,讓不滿占據醫德的上風,那么在患者需要的時候自然會變得“麻木”,甚至置患者生命與不顧,這樣只會讓醫患雙方的裂痕越來越大。
面對這兩個群體的利益沖突,解決方案首先應當著眼于平息怨憤、不滿,促進諒解、合作,構建信任、互利,而不是為更深的結怨或糾紛添柴加火。這就需要從構建醫患的信任關系上下功夫。讓醫生對自己的職業更加敬畏,讓患者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能夠與醫生守望相助,而不是把醫生當成“假想敵”,甚至寧鬧不談。
劉建峰在微信上寫了這么一句話:“鬼知道我經歷了什么。在病人心肺復蘇成功后,整個人虛脫了,但仍很興奮。想想真有意思:早上穿著白大褂躺在治療臺上接受搶救,晚上穿著病號服站在床頭指揮并參加搶救。”這是一句讓人感動的話,角色的改變并不能改變醫生高尚的“醫術仁心”,醫生前進的一步,才會讓尊師重道逐步成為一種社會共識。
常修從醫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醫患和諧才能有利于共除病魔,醫患緊張只會讓每個人蒙受損失,所以,醫生要讓自己的醫德醫風牢不可破,才能增強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劉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