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人們過度用情感來綁架規則的時候,往往會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甚至會影響整個體系的正常運轉。
近日有媒體報道,5月3日中午,在從達州到成都東的D5185次動車上,四川達州石橋八旬老人李某,準備到華西醫院看病,因節后人多只買到達州到營山座位,后借座鄰座。到南充后,被剛上車的年輕貌美女大學生“請”起來,老人女兒懇請能否擠一擠,被拒。老人攙扶著往后走,后面兩排年輕人也沒有起身讓座。(5/4 東方網)
情與理之間,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有時候,兩者必須要明確的分開,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公序良俗不被擾亂。當人們過度用情感來綁架規則的時候,往往會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甚至會影響整個體系的正常運轉。
在動車上,因為老人沒有買到座位票,而被買到座位票的年輕人“請”了起來。其實,這樣的情況是正常的范圍,每一個都能享受自己應有的權利。而這個座位,便是這年輕人的“權利”。但是,這樣的一個行為,卻被人過度的拔高和曲解了,認為這是一個公共道德的問題,甚至衍生成了年輕人不懂尊老的問題。
其實,這是把一個規則問題變成了一個道德問題,更是一種圣母心泛濫下的錯誤宣泄。人都有潛意識下,保護弱者的欲望。但是,當某些問題并不觸及自身利益的時候,往往會顯得自己的道德如何高上。倘若,那些批判年輕人不讓座的人是當事人,倘若讓自己讓座而站著過去,或許又會是另外一番態度了。
任何以道德為基礎的“脅迫”,看起來總是分外的有禮。但是,這卻站在侵害他人的利益之上,將一個本來屬于自愿的行為,脅迫成了一種必須要去做的事情。看起來冠冕堂皇的借口,恰恰違反了本應該有的規則意識。年輕人不讓座,的確不值得提倡,但也不應成為逼迫乖乖就范的理由。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應該讓情裹挾著規則,而應該是每個人都是自愿意識下的奉獻。倘若,每一個人的利益,都受到所謂愛心的裹挾,不就是一種變相的道德綁架嗎?道德綁架可怕的地方在于,每一個人都有著“圣母心”,每一個人也都可能成為綁架的對象。那么,規則將沒有真正的對與錯,也將沒有所謂合理的邊際。
這次動車讓座事件,如果年輕人能夠主動讓座自然好。但不讓座,也不應該是一件讓人嘲笑的事情,不過是個人價值的取向的問題。一個人人都假高尚的國家,必定是“偽君子”橫行的國家。(劉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