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勞動節當天,居然把景點清潔工當做風景,集中觀看這種“風景”系著非常危險的纜繩去清撿游客們丟棄的垃圾為樂,諸不知,誰是誰的風景。
5月1日,正值五一勞動節,湖南平江石牛寨迎來出游高峰,但懸崖邊被游客隨手丟棄的垃圾讓環衛工黃桂平頭疼。當日,黃桂平身系安全繩在石牛寨的懸崖峭壁處撿垃圾,而他的勞動也成為了游客眼中另一道風景。(5月1日 中新網)
在勞動節當天,居然把景點清潔工當做風景,集中觀看這種“風景”系著非常危險的纜繩去清撿游客們丟棄的垃圾為樂,諸不知,誰是誰的風景,如果游客們以這種心態去旅游觀光,與動物園里看猴有何不同?這顯然有違勞動節的初衷?我們在做大做強旅游經濟的同時,更不要忽略原本勞動節設置的意義,一個勞動節,如果不珍惜勞動者的成果,這個節還有什么意義,難道只是為了旅游帶動經濟?
不可否認,現在任何節氣都能成為一種經濟帶動的拐點,拉動節日的消費,但這些卻不能成為一些消費者們畸形觀念形成的初衷。對于旅游經濟,這種環保型的經濟消費,我們應該秉持一種歡迎的態度,但是這種態度的建立,應該是雙方保持克制的尊重原則上,旅游的意義并非是散心、吃喝玩樂那樣簡單,更多的是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甚至延伸到親朋好友們的凝聚氛圍等等,這些都應該遵循著一種原則的基礎上。
在此之前,對于游客們的素質問題,媒體上曝光了很多次,甚至連一些國外媒體和公民都不太理解一些國內游客的行為,譬如去日本以旅游的名義去買藥、買馬桶,還有去香港、澳門等地去狂購奶粉,導致當地的奶粉市場短暫失控大范圍缺貨,導致了各方對國內游客的惡感叢生。再者,說起國內,很多游客攜帶著很多東西去旅游,最大的印象就是游客過后,留下一地垃圾袋讓景點瞬間有種欲哭無淚感,甚至有的游客當著清潔工的面丟棄垃圾,還厚顏無恥地說,“我丟棄才有了你這種人的工作”,沒有垃圾,怎么會有你?在這種態度的延伸下,怎能讓人對國內的旅游業充滿好感?
旅游景點作為公共場所之一,是否也要從景區的收費中單列出專門的清潔費用,根據游客的流控量適當做些調整;旅游管理部門和導游們也要充滿責任區監督起來游客的行為,對那些充滿惡感的團隊,可以標識為不歡迎之列;相關管理部門可以申請對于那些游客的不良行為進行隨手后拍,直接發微信,如當下一些城市對于開車者隨意丟棄垃圾、吐痰之類的拍照,根據情形進行處罰,當地景區也可以開通微信,及時發布一些游客們的惡行,真正將那些不良游客檢索出來,真正用制度來約束旅游的素質,也順便讓勞動節充滿對于勞動人群尊重的意義。(孫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