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空調成擺設養老院何來“養老”?這種人讓人心寒的行為背后,除了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對老人權益不重視等原因之外,社會監督不到位、老人維權無門恐怕也是一個潛在的重要原因。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頻道《每日新聞》報道,人上了年紀就特別怕冷,最近有郯城觀眾向記者反映說,在他們那里的養老院里,老人們被凍得瑟瑟發抖,讓人納悶的是,在老人們的宿舍里明明有空調卻不開。(《齊魯網》2月13日)
據記者調查,在這些不開空調的養老院里,不是沒有空調,也不是空調壞了,而是好好的空調成了擺設:遙控被沒收,平時根本就不開。而有關工作人員的說法是,必須“到一定的溫度才開”,并且開了“用電負荷量不行”。
養老院里空調成擺設,背后原因其實并不成立。據記者了解,2010年郯城縣為了全面解決集中供養五保老人的供暖問題,安排專項資金45萬元置了270臺空調,2011年,又投入近30萬元集中采購了160臺空調,實現了全縣敬老院“空調取暖”全覆蓋。原本配備的空調竟然成擺設,那么當初為何還要裝呢?既然用電負荷不行,為何事先不配套到位呢?既然全開了用電負荷不行,那么為何還有到了一定溫度才開的規定呢?到那時用電負荷就行了嗎?很明顯,養老院里空調成擺設,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害怕空調開了成本增加,與其增加成本還不如不開空調。但在寒冷天氣下,在老人們被凍得瑟瑟發抖的情況下,在半夜采暖過來的條件下,這些生活在養老院里的老人,不知道看到“養老院”三個大字時會有何感想,這樣的養老院何談“養老”?又豈能“養老”?
在國內農村鄉鎮普遍舉辦養老院和敬老院,其收養對象主要是五保老人以及部分自費老人。但不管收養對象如何,舉辦養老院開展收養老人服務,其目的就是為了體現對老人的尊敬和愛護,就是借助社會和集體的力量,讓那些老無所依的老人能享受到到社會的關愛和溫暖,實現老有所養,并以此來彰顯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與社會道德。因而,養老院的最基本運行原則,就是讓養老對象有所養,能在公共陽光的和煦之下有尊嚴、健康幸福地生活生存。但對于一個數九寒天不開空調、把專項配備的空調當擺設的養老院里,我們看到的卻只有對老人生活健康權益的漠不關心,對老人冷暖的毫不在意。在設施一流的背景下,在空調配備到位的環境中,老人們面對的確實中看不中用的擺設,這樣的情景,恐怕讓老人們的內心更加寒冷,這又豈能配稱之為“養老”?恐怕只能是“坑老”!
空調成擺設養老院何來“養老”?這種人讓人心寒的行為背后,除了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對老人權益不重視等原因之外,社會監督不到位、老人維權無門恐怕也是一個潛在的重要原因。相對于養老院管理方而言,被收養的老人們的弱勢位置毋庸諱言,弱勢者不敢發聲和無處發生必然導致強勢者的肆意妄為畸形。如果對養老院的管理實行公開化、透明化,民政、監察、審計等監督職能部門可以隨時監督給力,如果每個養老院的收養對象都能對養老院的管理行為和違規行為進行監督,讓這些最有發言權的老人對養老院的管理能進行評價,能進行監督,這些空調還會被當做擺設糊弄老人嗎?答案顯而易見。
因此,我們在為養老院空調成擺設而心寒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考慮從這種畸形中去反思并對養老院的管理和監督機制進行完善。如何公開透明舉辦和管理養老院,如何引進監督去規范養老院管理,如何讓被收養的老人能理直氣壯地依法維護自己的養老權益,這恐怕是我們最應該關注度,也是解決類似的養老院不“養老”畸形的根本之策。(許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