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要發展,要市場化,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自然是無可厚非,所以要更名,應該予以支持。
最近,瀘州醫學院(簡稱瀘醫)因更名事件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2015年4月底,瀘州醫學院經教育部同意,改名為“四川醫科大學”。由于其簡稱“川醫大”與川大華西醫學中心原簡稱“川醫”相似,引發華西校友的強烈反對。在與四川大學持續了長達半年的校名之爭后,2016年1月17日,原瀘州醫學院低調更名為“西南醫科大學”,但依舊遭致反對,西南醫院院長郭繼衛通過西南醫院官方微信發布文章,連發七問直指瀘醫盜名“西南”。
在這場更名大戰里,涉及的瀘州醫學院、四川大學、西南醫院三方均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委實勝負難分。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三者都不同程度地火了一把,仿佛讓公眾看到了一出比奧斯卡獲獎電影還要精彩的大戲。瀘州醫學院作為主角,“戲份”最多,自然是最火無疑,而川大和西南醫院也因為其有理有據贏得了觀眾的一些掌聲和喝彩聲。
高校要發展,要市場化,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迎接世界,自然是無可厚非,所以要更名,應該予以支持。但所更之名,為何會接連引發如此眾多爭議?要說這樣的效果瀘醫沒有預料到,顯然不合常理,至于是去迎合經濟利益而進行炒作,還是其他因素,是故意還是無意,恐怕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此,川大和西南醫院也不必站在道德審判的高度去拷問瀘醫的業界良心。
問題的關鍵在于,教育部和大部分法律界人士認為,從法律層面上看,瀘醫的更名符合法律程序和相關規定,并無不當之處。而川大和西南醫院的質疑卻也并非空穴來風。川大認為瀘醫更名會直接影響川大品牌(社會公眾會認為四川大學沒有醫學學科)、校友執業(對四川大學海外醫學校友的學歷認定和執業等帶來影響)、群眾交流(給人民群眾在醫療衛生服務方面的信息交流帶來混亂和不便)、損害高等教育改革成果;西南醫院則認為瀘醫一旦改名為“西南醫科大學”,可能導致社會公眾將西南醫院誤認為是西南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并且會給普通公眾造成尋醫問診、學生招考等諸多不便,甚至還可能造成西南醫院六十余年的聲譽“被動易主”。
顯然,這些擔心不無道理。瀘醫更名之爭,暴露出來的是教育部門在高校管理機制上的不健全,或多或少還存在著漏洞。這場爭議,不吝于一場拷問,相關部門應該反思。隨著高校的擴招,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經濟利益與社會效益日漸沖突,究竟該如何取舍,該如何在兩者中實現均衡?法律上有個術語叫做“緊急避險”,實際上指的就是如何權衡,以最小的代價去換取最大的利益。高校的管理也應該思考如何去建立和健全“緊急避險”機制,在當前與長遠的謀劃上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來,否則,就如瀘醫更名的鬧劇一樣,還將不斷重演下去,最終導致兩敗俱傷,醫學界生態也會遭受嚴重的破壞。(易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