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相對于屢屢上頭條的中國人爆買外國奶粉新聞,我們有許多問題該深思。
從海外爆買奶粉的新聞可以看出,中國人更注重對于孩子身體健康上的投資。據齊魯網報道,青島一名父親在超市購買了海外某進口品牌奶粉,卻在第三罐奶粉里面發現了活蟲。
食品安全大于天!想必,這位花了大價錢買了海外進口奶粉的父親,現在還對這奶粉里的蟲子心有余悸。明明為了自己寶寶能夠喝上更放心的奶粉,卻遇到了奶粉里有蟲的事情。
愛他美奶粉廠家工作人員回應:“可以百分百告訴你,工藝上面來講,不會有活蟲出現,那肯定是破損之后,空氣進入,然后是有微生物的進入。”工藝上嚴格遵守就不會存在問題,但會不會因為人為原因而造成個別失誤導致的生蟲案例呢?工作人員的“百分之百”只是基于理論上的論斷,為何不敢以事實依據為論斷呢?
當家長提出“一賠十”的時候,工作人員以不確定蟲子來源為理由,拒絕了這個要求后,又答應可以“一賠三”。這樣的回答,讓人覺得“必有蹊蹺”。若并非生產方的責任,那一賠一都說不過去,但倘若是生產方的過錯,僅僅“一賠三”或者“一賠十”還不夠,還需要正式道歉,才能讓人滿意。
生產方以不確定蟲子來源為借口,其實是在推卸自身責任。當買方發現了產品存在的問題,賣方不應拒絕賠償或者“砍價”,而應對問題奶粉進行詳實的調查,認真去調查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才造成了“奶粉生蟲”現象。給賠償只是次要,給調查結果才是主要的。而工作人員一句不確定蟲子來源就作為回應,是工作上的不負責,也是一堂很差的“營銷課”。
要關注的事情是,本次發生問題的奶粉,是屬于海外進口品牌的奶粉。人們潛意識里,都認為這樣的問題一般是國產奶粉,其實同樣的問題也會發生在國外奶粉身上。但是,處理這起問題的工作人員卻是中國的代理商。從工作人員對待問題的態度上,不難看出市場意識上的淡薄。倘若在歐美發生類似的事情,相關部門會被問責,別說是“一賠十”,甚至連企業的最高負責人都有可能因輿論的持續關注而引咎辭職,從而引發整個企業的“大震動”。但在中國,因為相應的市場意識還不夠完善,民眾對于自己維權意識還停留在經濟追訴上,才造成了對方態度上的傲慢。
相對于屢屢上頭條的中國人爆買外國奶粉新聞,我們有許多問題該深思。除了我們缺乏對于國產奶粉的自信以外,是否還有生產商對于自己產品足夠負責的態度在里面?市場上缺乏民眾對于奶粉“雞蛋里挑骨頭”的意識,對于自身權益損害只追求經濟賠償而缺少追責意識,才是問題的根本。進口奶粉在本土無論是質量還是售后都得到一致稱贊,而到了中國卻會發生不知蟲子來源只能“一賠三”的回答。不就是又一起“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寫照嗎?(劉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