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如今,招商問題已經成為各地政府最重要的行為之一,引資規模和投資力度直接關系到地方錢袋子的多少,關系到政府顯績,關系著普通百姓的民生依托。誰敢不重視?
環保部的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鄭州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僅有39天,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始終倒排。鄭州成為了新環保法實施以來全國首個被約談的省會城市。鄭州市委副書記、市委秘書長胡荃的一句話,則更為直白:“這樣的空氣質量,讓人出去招商,臉上都掛不住。鄭州大氣治理已經沒有后退余地,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9月29日 新華網)
現如今,招商問題已經成為各地政府最重要的行為之一,引資規模和投資力度直接關系到地方錢袋子的多少,關系到政府顯績,關系著普通百姓的民生依托。誰敢不重視?
以往,很多地方政府出外招商,大都是給宅子送地,不光包括什么“三通一平”,更是從稅收上、優惠政策上給予減免照顧,甚至對于大一些的企業,還專門配置人員跟蹤服務。各地的引資中,也引發了招商爭奪戰,奇招迭出中,也曝出了很多不光彩的問題,譬如,違規出讓土地,默許污染排放,伴生著還有違拆強征,短視性的行為,雖然有了一定顯績,但帶給當地的更是多年難以撫平的隱傷。
2010年,林金倫把家族在南方經營的戶外運動品牌開到了鄭州,生意紅火。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這家品牌店經歷了鄭州空氣質量不斷惡化的過程。2014年冬季,鄭東新區的一個戶外慢跑組織宣告解散,因為霧霾天根本不能出門,鍛煉更是被看成作死的表現。林金倫的戶外運動店沒能挺過鄭州的霧霾天,最終關門歇業。這僅是一個外地客商的經歷,我們能夠思考到,還有多少行業隨著污染而關門或另謀出路?2015年,鄭州因空氣質量問題被約談,這讓我們意識到,空氣質量的好壞,不僅決定著排名和約談,某種程度上也似乎能影響一些商人的投資決策。連鄭州市委副書記、市委秘書長胡荃都講:“這樣的空氣質量,讓人出去招商,臉上都掛不住。鄭州大氣治理已經沒有后退余地,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市長也是帶隊去存在類似問題的石家莊取經,隨著針對空氣質量發起的治理活動鋪天蓋地,效果也是日呈夜顯。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需要,各地在環境可持續發展認識和把握上都有了一個質的提升,因為這不僅是地方上群眾發展的需要,也成為了招商引資中驗證地方潛力的另一種承諾。
《禮記·學記》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鄭州個別商戶的關門停業像一面鏡子,不僅呈現了環境問題對于今后招商的影響,也勸誡著各地政府需要放棄短視性行為。環境治理不是形而上,它的執行好壞,直接影響著當地群眾的生活穩定和質量,直接關系到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各地政府招商,在打造硬條件的同時,不妨換一種思路去謀略,用好的環境當做城市臉面去笑迎新朋友,告慰老朋友。(孫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