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武漢、貴陽等方向的車票吃緊。普速車票放出30分鐘時間,有座車票均被搶光。與普速列車不同的是,春運首日的高鐵、動車車票卻遇冷,溫州開往武漢的G590、溫州開往南昌的D3301還有大量余票。”從報道的具體內容來看,的確是高鐵動車遇冷了;只是如果以點概面地以某一地,某一方向,某一時點的售票情況來得出的結論,必定是有失偏頗,存在缺陷的。
隨著春運火車票的開售,“搶票”二字又成為網絡熱詞,各地的新聞媒體也紛紛給出自己的解讀,比如12月8日《溫州商報》報道《普速列車票吃緊,高鐵動車余票多》,認為是票價高導致高鐵動車遇冷。
“武漢、貴陽等方向的車票吃緊。普速車票放出30分鐘時間,有座車票均被搶光。與普速列車不同的是,春運首日的高鐵、動車車票卻遇冷,溫州開往武漢的G590、溫州開往南昌的D3301還有大量余票。”從報道的具體內容來看,的確是高鐵動車遇冷了;只是如果以點概面地以某一地,某一方向,某一時點的售票情況來得出的結論,必定是有失偏頗,存在缺陷的。
一組數字或許可以說明一定的問題:2009年,全國鐵路客運列車總數1551對,其中動車組列車300多對。2014年12月10日,隨著一批高鐵陸續開通,全國鐵路旅客列車開行總數達到2673.5對,其中動車組列車1500多對,占總數六成左右。像京滬高鐵每天164對,幾乎做到隨到隨走。正是因為高鐵成網后所帶來的規模效應,讓很多旅客逐漸形成了隨到隨走新常態,提前60在的預售期,去搶高鐵、動車票的自然就少了,表面上造成了一種“遇冷”的假象。
相關報道中,記者也采訪了不少外來務工人員,不少人表示因為乘高鐵回家的花費要比普鐵多不少,所以主要還是搶普鐵列車票。我相信這些采訪都是真實可信的,但是這里有一個被采訪者樣本的問題。有旅客愿意節約成本乘普速列車,但也有越來越多的旅客更注重在途的時間和舒適度,他們相對來說更希望乘高鐵。記者選擇性的采訪得出的結論只能是對被采訪對象那一小部份群體是合理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
新聞報道應該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特別是針對春運這樣事關民生的重要時點,媒體的報道很可能會影響人們對出行信息的判斷,需要慎之又慎。如果僅憑一些個例以點概面地進行選擇性報道,是不負責任的。現階段,無論是高鐵動車還是普速列車,鐵路運輸能力與春運出行需求仍然存在較大缺口,而不存在高鐵超前過剩的問題,破解春運難題需社會各界形成合力,也需要媒體更多正確、全面地報道,而非簡單地通過找茬、挑刺來吸引眼球。(張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