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3月12日消息,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副主席李漢宇在提交的大會發言中表示,一些領導機關以抓下級代替抓自身,監督別人不監督自己,“燈下黑”已成一些重要職權部門的老大難問題。李漢宇就此表示,大數據的開放性、高效性,充分釋放了群眾和媒體監督正能量,使體制內外、線上線下形成無處不在的監督網絡,構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良性互動的監督問責新模式,有利于解決當前監督問責的“難點”和“盲點”。
信息時代,管理部門運用大數據技術規范管理流程、提升管理效率,早已是大勢所趨。善于獲取、分析和運用數據,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功,不可有絲毫輕忽。
大數據的記憶功能,可以使每一次權力運用都在網絡系統中留痕,讓用權者心懷忌憚、監督者隨時可查,讓權力褪去“神秘面紗”,暴露在“陽光之下”,這實際上是在構筑約束、規范權力的“數據鐵籠”。
近年來,不少地方探索使用大數據技術強化監督問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據媒體報道,2016年2月,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了“民生資金云”大數據平臺,僅一個月時間,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就發現民生資金領域問題1.06萬個,發現問題數量超過2015年全年總和。從去年開始,湖北省也運用大數據對精準扶貧政策落實情況監督檢查。
大數據技術其實并不復雜,查公車私用,只要調出交管部門共享的信息數據就可以;查低保領域的“關系保”“人情保”,不用大費周章上門詢問,只要和相關部門實現信息共享,就能實現快速排查;查大額資金異動,就更簡單了……很多時候,并不是大數據不好使,而是很多領導干部的認識還不到位,或者心里有“小算計”,不愿置身于無處不在的監督網絡。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地方寧肯依賴傳統監督方式,也不愿運用大數據技術的根源所在。一旦監督的網絡鋪開了,則權力體系中每一個節點都將置于聚光燈下,以往那些習慣了盯著別人、盯著下級的官員當然不會自在,相應的,也就會以各種理由和借口拖延、阻撓。這也再一次表明,約束權力、根治“燈下黑”,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目前需要做的,首先是持續加力,從嚴治黨,切實落實好“兩個責任”,特別是對領導機關、領導干部,沒有例外,不講特殊。一體強化監督問責,將大數據技術作為制度運行的基本配置,落實到位,將官員納入大數據的監管之下,做了不該做的事,系統里有跡可循,該做的事沒做,系統也會主動提醒。而所有的數據,也將會成為官員自身的“健康”檔案,作為升遷、獎懲的依據。
再就是必須強力推進數據共享。當下,“數據孤島”依然是困擾大數據發揮更大作用的主要障礙。一方面,紀檢監察機關自建的相關數據庫存在局限性,在很多情況下無法準確識別真正的廉政風險;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也使得互聯互通難、信息共享難、業務協同難的“老三難”問題凸顯。如何加快互聯互通的步伐,實現信息的安全共享,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在黨風廉政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的背景下,解決好監督問責“燈下黑”的難題,不僅關乎反腐敗斗爭的持續深入,也關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關系到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水平,關系到能不能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發揮輿論監督包括互聯網監督作用。運用大數據技術監督問責,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新,同時也意味著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刻變革,理應不折不扣,強力推進。(作者:胡印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