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向社會發布《中國社會保險年度發展報告2016》。報告顯示,2016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總規模達到66912億元,比上年增加11758億元,增長21.3%。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35058億元,比上年增長5717億元,增長19.5%;基金總支出31854億元,比上年增長6041億元,增長23.4%。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從各地情況看,有13個統計地區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的可支付月數已不足1年,而黑龍江省的累計結余已為負數,赤字232億元。
囿于經濟、歷史、產業等多重因素,養老金的地區差異性越發明顯、區域分化現象突出。《中國社會保險年度發展報告2016》全景呈現了2016年各地養老累計結余和可支付月數的情況。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13個地區的養老金支付能力不足1年,對于虧空地區來說,若沒有外部輸血提供足夠的支撐,財政本就吃緊的地區將會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
如同財政轉移支付一樣,實現養老金的全國統籌,有利于讓盈余地區補充虧損地區并做到“全國一盤棋”,彌補區域之間的差異。然而,養老金全國統籌跟財政轉移支付的不同之處在于,兩者在支付上存在一定的差異。財政支出的內容豐富而彈性空間更大,有的經費可以進行壓縮和控制,即所謂的成本管理,甚至可以量入為出進行精準化預算。不過,養老金的支出更為剛性并具有極強的增長壓力,不但要根據支出考量收入的狀況,更要著眼長遠和整體去進行控制。因而,養老金的全國統籌解決了內部性的分配問題,但如何解決整體性收不抵支,則需要立足于長遠。
這就需要在制度設計中,既要兼顧公平又要考慮效率,在發揮各地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基礎上,防止利益分化形成的懈怠。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并努力尋求解決的良方,消除“劃地為治”和“各掃門前雪”的利益局限,立足長遠實施綜合性、配套性的措施,讓養老問題真正得到保障。
“總量少、增長慢、開支大”是全國社保基金中養老金的現狀,在當前養老金“池子越來越淺”的階段,盡管從理論上講,依靠目前的養老金節余,或者采用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等方式,可以填補養老金缺口,但在幾年之后無結余的情況下又靠什么來支撐?此時若不未雨綢繆提出更多解決方案,整個養老金體系都將被擊穿。
未來的養老金改革應當綜合實施,著力構建城鎮企業與行政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或職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三支柱”合理搭配的養老保障制度。既要實現養老渠道的多元化、保障的多軌化,又要以此提高養老金的總量和質量,如此養老全國統籌才有外延的擴張和內涵的挖掘。(作者:堂吉偉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