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2017年11月11日零時剛過,“雙十一”全球狂歡節正式進入第九年。阿里巴巴集團披露的數據稱,僅用了3分鐘1秒,阿里巴巴平臺上的交易額沖破100億元人民幣,其中無線交易額占比達90%以上,而2016年達到此交易額用時6分58秒。11日上午9時00分04秒,成交額超1000億元。
相比早前的驚愕,如今“雙十一”創下什么樣的記錄,恐怕都不太會讓人意外。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正在編織起一張無形但巨大的網,各種資源、要素,甚至人的思想都在局中,并在大致相同的時段集體共振,鮮少例外。而在這一語境下,購物也好,“剁手”也好,日漸成為常態化的生活方式,一條大河波浪寬,風輕云淡,波瀾不驚。
實際上,早在“雙十一”到來之前,整個社會就已經動員起來了。各家網站堪比“奧數”算法的消費打折自不必提,就連好多線下商家也日漸深刻地卷入這場消費的狂歡中。我所在的城市一家久負盛名的書城,也依樣大甩賣:從9日到12日,折后價滿100元立減50元。而各家百貨、超市等,也早已緘口,不再像怨婦一樣抱怨,開始做“正確的事情”。
可見,走過9個年頭的“雙十一”,留下來的并不僅僅是不斷走高的交易記錄,甚至也不是“買買買”的“剁手”自嘲。這個經由電商自發“造”出來的消費節日,已經形塑了民眾的常態生活,并進而將影響延伸至整個生產、運輸、消費等領域。由此產生的社會大協作,是全方位、立體的,很少有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了。
不過,這也是不少人吐槽“雙十一”的由頭之一,認為如此全民動員,未免會造成巨大的社會浪費,甚至會產生諸如貨物積壓、抑制實體經濟等社會病癥。然而,9年走過來,實體店確實感受到了絲絲寒意,但與此同時,也并沒有出現倒閉潮,而老百姓在“買買買”中似乎也沒有出現太多的積壓。倒是那些急匆匆的快遞小哥,一直累并快樂著。
這表明,當一種新事物出現并充滿張力時,并不必然導致社會鏈條的斷裂,社會會迅速消化這一強刺激,并轉而取長補短、不斷適應變局,在協同中實現共享。此前經濟生活中發生的諸多新變革,無論是高鐵、支付寶,還是共享單車、網購,莫不如此。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競爭產生協作,虛擬促進實體。
事實上,與以往的緊張、焦灼相比,今年的“雙十一”淡定了很多。各方雖然依舊高度關注,但一般老百姓早已視為平常,不會再一驚一乍,動輒曬圖,患得患失,而城市里的店鋪,也有了更多的底氣。
這是一種積極的變化。一方面,網絡新零售提高了市場效率,降低了傳統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并通過利益杠桿優化資源配置將產業結構趨向最優狀態。同時,網絡新零售也推動了物流業、快遞行業的高速發展,從而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大大提升了國內第三產業的就業率。而對于實體經濟而言,則促進了技術革新與迭代,提升了制造業的競爭力。
說到底,僅僅停留在抱怨、指責的層面,并不足以看清大勢。一個社會,當線上線下、實體虛擬、有線無線、全球化區域和族群的邊界等都在模糊之時,這種變化顯然是革命性的。擁抱變化,順勢而為,正當其時。(作者:胡印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