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京東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進軍房地產市場。31日,居理新房聯合京東房產召開房產雙十一發布會,提出“房產真電商”。而在此前阿里就已進入房地產行業,并推出了“免押金”的租房平臺。互聯網企業看來是鐵了心要把傳統房地產行業“互聯網+”。
頂層設計屢次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決策定位直接使得2017年房地產市場調控生態漸次變軌,傳說中的“長效機制”正在悄無聲息地加緊閉環。一方面是“住有所居”的美好需求,另一方面是低端發展的租售市場——這種結構性矛盾,庸俗地說,是推高房價的重要肇因;客觀而言,是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夠成熟的集中體現。
阿里也好,京東也罷,對地產的敏銳觸覺顯然是業務拓展的戰略選擇。但是,各電商平臺起家的商品售賣服務顯然和住房這種特殊商品之間存在較大區別。拿“雙11”來講,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16年“雙十一”網購節綜合信用評價報告》顯示,2016年受理涉及“雙11”網購節的投訴案件中,促銷優惠不實是消費者投訴最為集中的問題,占比62%,主要包括優惠條件限制多、優惠承諾不兌現、保價承諾不保價等,電商平臺服務亂象橫生。試想,如果房子也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中“促銷”,只怕不僅是消協不得安生了。
于此而言,線下專業服務,才是連接線上交易、匹配線上供需、導流線上效能的必然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京東與居理新房的聯姻,大概是線上與線下的互補,雖結果有待市場的檢閱,但在營銷模式上確能“查漏補缺”。在這個模式里,如果說電商平臺是連接、賦能和定制的第一環節,那么,專業服務機構就是落地、延展和增益的最后一環。這當然不只是對一家電商的戰略選擇有預言意義,更重要的是,它給電商在地產、健康、教育等特殊品類的銷售中,提供了一個優化的路徑選擇:線上電商+線下服務。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就像網絡成為“傳統媒體”一樣,電商遲早也會成為傳統產業。電商平臺如何優化升級,與現代服務業的有序對接是值得嘗試的選擇。當然,這需要兩個前提:一是市場呼喚更多的專業服務機構,二是電商平臺需要從“高處不勝寒”的線上走下來。可以想見的是:即便是淘寶這樣的“散貨”中心,如果線下專業服務能像當年的郵政網點一樣遍地普及,別說爆倉的“雙11”,就是平時網購,也會更舒心幾許、更和諧幾分。
一句話,服務之道才是電商逐鹿的“下半場”。除了盯著人氣和荷包,還應在服務層階與消費權益上來點創新之舉。(作者:鄧海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