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浙大首次將舞龍舞獅課納入了體育課選課系統。據悉,新開設的舞龍舞獅課程,每周5節。目前在本學期一共開設了五個舞龍舞獅初級班,共有170名來自不同專業的同學獲得了申請,男女比約3:2,已經超過了原定設置的150名學生的總課程容量。
大學開設舞龍課雖不多見,但是近些年來諸如舞龍舞獅、太極拳等傳統體育項目,正在高校體育建設中擁有越來越重的分量。反觀更多大學,其實現代大學教育并非天然排斥傳統民俗文化,沒有進行傳統文化授課的,主要還是由于條件所限,而無力在此方面有更多建樹。此番浙大能開設舞龍舞獅課,很大程度上還得益于新來的體育老師剛好有此專長,這可以說是一種機緣巧合——現實中,既掌握現代教育理念,又通曉相關傳統文化的師資人才,實在是可遇不可求。
很長時間以來,“傳統文化進高校”的努力一直不曾斷過,只不過其運作模式往往只是集中于“展示”“宣講”與“體驗”而已,不足以讓同學們形成深度的理解、養成穩定的興趣。以傳承傳統體育項目為例,盡管不少學校都開設了相應的課程,可通常都是零星聘用社會人士兼職授課,故而難免在各方面備受掣肘,“授課”的延續性和體系化完全無法保障。顯而易見,高校缺乏自有師資及以此為基礎的標準化課程設置,這已成為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大障礙。
浙江大學的舞龍課之所以順利展開,最關鍵的因素其實有兩點,其一就是新來的體育老師自帶相關特長技能,其二則是合理實現了課程的標準化。據悉,浙大的龍獅課當前學習的是競技舞龍,其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將各地民俗舞龍歸一化處理后形成的標準體育運動項目。在這套標準下,舞龍的場地、裝備的規格、動作的完成要件和打分系統等等,都有了一套統一的、具體的規定。以此為基礎設計課程,舞龍課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都變得脈絡清晰起來。
相比于舞龍舞獅,近些年來在高校推廣得最好的傳統體育項目是龍舟。在相關體育協會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不少大學都成立了龍舟隊和眾多興趣社團,各式各樣的大學龍舟賽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其成功經驗,無疑能給其他傳統體育項目進高校提供參照。須知,讓傳統體育項目在大學里生根并流行起來,需要的不僅是“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自覺,同樣也需要從源頭培養合格的師資,也需要以必要的市場化、商業化運作,讓參與者兌現價值。
事實上,高校從來都不缺傳承傳統文化的動力,缺的也許只是條件準備和方式方法的啟發。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學,在大學龍舟運動迅速發展、浙大嘗試開設舞龍課之后,能夠從中找到信心和靈感。(作者:然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