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中小學校也不得不去面對學生使用手機的管理難題。沒收學生手機集中砸毀、禁止學生在校內手機充電等等,一些學校監方式也五花八門。家長和老師對中小學生使用手機持什么態度?校方監管措施如何被各方接受?
如何讓孩子與手機保持“恰當”的距離?對于這個問題,相信當前不少家長和老師都很想知道答案??珊苓z憾,即便是從相關專家的建議,以及媒體調查的多個學校的管理措施來看,并沒有什么十全十美的方案以供借鑒。或許,只有當家長和學校都能夠意識到,讓孩子與手機“健康”相處,從來就沒有一個標準方法,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答案。
首先需要明確,在今天的教育議題中,手機之于孩子,和過去網游之于孩子,乃至更早的小說之于孩子,其實是同一回事。盡管放在彼時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家長及學校對于孩子沉湎于網游、小說等都憂心忡忡,但從事后看來,“玩物喪志可以毀掉一代人”并沒有發生。因此,不將手機視為“洪水猛獸”,應是真正討論讓孩子如何與手機友好相處的第一步。
孩子如何使用手機,家長和學校又該如何引導,說到底還是教育方法的問題。而在教育問題上,任何尋求單一的解決方式或是試圖找到“靈丹妙藥”,都是徒勞。比如,有學校沒收學生手機并集中砸毀,如此粗暴做法,即便在學校管住了孩子,在家里又如何管呢?畢竟,在一個電子化時代,以手機為代表的互聯網應用對生活的全面介入,已經是孩子們無法回避的成長環境。明確這一點,那么一味靠封、堵的“隔離法”來讓孩子遠離手機,既顯得不切實際,也未必對成長有好處。有教育專家就認為,在6到12歲的階段,手機已經不再是對孩子良好行為的“獎賞”,而是幫助孩子塑造成熟人格的一種工具。
應該看到,孩子在某個階段如何使用手機,很多都是由外部因素所決定的。比如,若孩子家長也是手機控,很難說,孩子不會“跟風”。更為重要的,孩子對手機的投入程度,在根本上還是一種注意力分配的結果。倘若家庭生活中,父母能夠有意識的帶領孩子參加更多的非手機以外的活動,引導他們培養其他興趣愛好,在注意力分配上更為多元化,孩子玩手機的時間自然要少得多。而一些家長為了“偷懶”,拿手機等電子產品來“哄”孩子,無疑就是一種誤導。
在學校層面,與其將手機完全推向學生的對立面,不如主動放下戒備,與他們一同討論、制定手機的使用規則,并引導他們培育自制力,挖掘手機的學習功能,這比粗暴的砸手機,相信更具效果。
另外,每名孩子對手機的喜好程度,也與性格、年齡階段等因素密切相關。那么相應的,在教育上也應該注意到這一點。如近日美國“生活黑客網”就刊文,對三個年齡段孩子手機成癮問題給出建議:6歲前應是嚴格限制使用手機,6—12歲則是應與孩子商量使用規則,而12—18歲則要引導孩子注意方式方法,如孩子的社交媒體活動應對父母開放,手機電量低于20%時必須停止使用。
教育問題上,本就沒有百分之百的適用規則。但通過比較,我們往往能夠知道,哪些是好的,哪些是該警惕的。在如何對待孩子玩手機的問題上,雖然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疏勝于堵,同時需要各方,包括家長與學校的耐心引導和共同參與。(作者:朱昌?。?/font>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