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端門廣場的故宮售票處正式摘牌,這是一件可以載入故宮博物院歷史的大事。從此,故宮告別紙質實體票,全面實行網絡售票,故宮門外排隊買票的情景成為歷史。
故宮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符號、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載體。從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至今,故宮歷經600多年的歷史煙云,濃縮和承載著中華文明的厚重根脈。它就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經典、莊重且具有權威性。當它丟掉了拐杖、當起了“網紅”,不斷嵌入時髦的新技術,展現出“年輕人”的蓬勃朝氣,自然讓人耳目一新。
近年來,故宮著力改變嚴肅、古板的面孔。早在2014年,古老的故宮就借助新媒體“趕時髦”——“故宮淘寶”在其微信公眾平臺發布《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微信小文,“萌萌噠”的雍正動畫形象配上萌萌的文字,受到熱捧,閱讀量超過78萬次。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將有600年歷史的故宮這一古老IP推上時代浪尖,變成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網紅”。那些“朝珠耳機”“朕亦甚想你折扇”“故宮貓”等風趣幽默的文化創意產品,更是萌翻眾人,成為淘寶上的暢銷品。
講起了段子,做起了表情包,開辟了聲光電體驗功能,開起淘寶店一年賣出十幾億元產品……故宮之變,帶來的是觀眾關注度的高漲、喜愛度的提升、參與性的增強。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活的歷史,每一塊瓷片都承載著歷史的印記,故宮里陳列的海量文物展現的是幾千年中國的器用典章、國家制度、科學技術的結晶。讓古老的文明更加可知可感、可親可近,讓現代人與古老文明有更多“相遇”的機會,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深刻的感知,不正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不斷迸發時代活力的需要嗎?
文化的脈絡承載于卷軸、瓷器、古建筑等文物之上,其生命力卻在民間,在人們的認同里。老態龍鐘、故步自封沒有出路,以全球視野、時代眼光,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貼近生活,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與時代對話、與世界對話,更好地活在現代、走向未來。由此說來,故宮一次次“賣萌”,一次次成為令人追捧的“網紅”,實際上是展示文化、傳播文明的一種現實需要。“不但萌萌噠,而且典雅豐富;不但腦洞大開,而且心胸開闊;不但霸氣十足,而且很接地氣。”故宮“萌萌噠”的追求,代表的也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一種趨勢和方向。
民族文化要薪火傳承,古老文明要走向世界,必須處理好老與新的關系,以新的方式、新的手段,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訴說千年故事、綻放時代光華。(李思輝)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