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外賣行業“白色污染”的爭論仍在發酵。此前,一篇題為“外賣,正在毀滅我們下一代”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等處刷屏。文章稱,外賣就餐的普及使得每周至少有4億份外賣訂單生成,至少產生4億個一次性打包盒和4億個塑料袋,還會造成4億份一次性餐具的廢棄,并將帶來垃圾圍城。
外賣行業的“白色污染”,就像電商平臺里的假貨,眼下起碼是“君有疾在腠理”,早治早安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拿“毀滅下一代”的驚悚之詞來做醍醐灌頂,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個論調如果如“網約車加大城市擁堵”一樣,成為公共決策收緊管理的籌碼,卻叫人意難平。
還是數字最有發言權:一方面,去年有媒體報道,據美團外賣、餓了么、百度外賣等公布的數據顯示,這三家外賣平臺的日訂單量大概在700萬單左右,按照每單外賣用1個塑料袋,每個塑料袋覆蓋0.06平方米計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蓋42萬平方米,大約相當于59個足球場,大約15天即可覆蓋一個西湖;另一方面,據中國網報道,2015年,我國全年使用塑料袋約2萬億個,其中在線外賣僅占10億個左右;2016年,我國全年使用一次性餐盒約340億只,其中在線外賣行業消費約76億只,占比僅為22%,并不是餐盒使用的大頭。說這些數據的意思,倒不是為商家任性和平臺撒手而背書,而是任何制度設計和權責關系,都須立足于既定現實,尋找穩妥的平衡點。
當然,以上數字準確與否,專家們對之也是見仁見智的。但如果沒有數理支撐,僅憑主觀感受來揣測外賣的“毀滅效應”,這就有點不嚴肅、不嚴謹了。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中國城鎮化率為57.35%;而按“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中國城市化率將超過60%。不過,相較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城鎮化率,中國的在線外賣恐怕很長時間仍處在第一桶金的初級階段。道理很簡單,沒有城市化率做支撐,外賣行當很難有用武之地。那么,在城市化率不到60%的時候,說“外賣毀滅下一代”顯然言過其實。
此外,有幾個背景不能不提:比如早在2008年,“限塑令”鏗鏘出臺,然而已經快要10年,塑料袋不環保的問題仍然嚴重。又比如2013年,禁錮14年的一次性發泡餐盒又恢復生產銷售了。加之監管標準和回收分類闕如,環保餐具工藝不成熟,指望一刀切地禁絕一次性餐具,大概無異于癡人說夢。外賣垃圾固然需要重視,卻未必是環保的重災區,亦非平臺方能扛起的全部責任。
時下熱門網劇《白夜追兇》第一個故事里,案犯便有個驚悚嚇人的變態邏輯,“宅在家吃外賣的都是社會的蟑螂”。摒棄外賣生活的成見,恐怕也是當務之急。更長遠來說,從電商毀滅實體經濟到方便面毀滅人類,再到“外賣毀滅下一代”……有些論調雖語重心長,卻往往避重就輕或矯枉過正。一句話,外賣行業的“白色污染”固然要及早治理,但原罪“宅生活”及外賣產業的詭譎思維,也該好好思量思量了。(作者:鄧海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