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期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為位于廈門的鼓浪嶼頒發了世界遺產證書。加上此前評定的50余處,中國擁有了52處世界遺產,數量僅次于意大利,位列世界第二。
世界遺產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聯合評定,是世界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或自然景觀,需滿足以下條件中的幾項: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在某一時期對人類建筑、城鎮規劃、景觀設計等發展有巨大影響;能為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出色的自然美景;代表生命進化的顯著例證;擁有顯著多元性生物的自然生態棲息地。
在我國現存世界遺產中,有見證遠古時期亞洲大陸人類社會的“北京人”遺址,有展現明清兩代中國皇家文化的故宮;有延綿萬里的軍事設施長城,有居于一隅的平遙古民居;有承載儒家精神的孔氏宗廟,有記錄佛教經典的莫高石窟;有跌宕起伏的丹霞地貌,也有平滑如鏡的九寨秘境;有蘊藏珍稀物種的神農架,也有作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明證的澄江化石……豐沛的人文與自然景觀,讓中國既展現出一個文明古國的深厚底蘊,也顯示著作為一個生態大國擁有的自然稟賦。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不曾中斷的古國,中華文化在漫長的歲月中,形成了燦若星河的文化與自然遺存。這些遺存,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理應感到自豪,堅定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并有底氣向世界展示一個充滿文化多樣性和生態豐富性的美麗中國。
同時,身處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們也應更加注重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對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經驗,切實保護好人類共同的財富。以第一批入選世界遺產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為例,隨著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的保護要求越來越具體,如建立緩沖區、進行日常監測等,周口店的保護從當時的粗放到今天越來越規范,并已趨于世界先進水平。放眼世界,意大利聯合多國共同保護、共同申遺,西班牙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與遺產保護法規配套的行政體系,法國動員社會組織、企業與個人充分參與遺產保護等好做法好經驗,都為我國開展多國合作、健全相關制度、提升保護力度提供了思路。
我們應該把世界遺產的評定視為一種雙重的見證,把這一殊榮既視為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長河中貢獻過突出智慧的明證,也視為步入“后遺產時代”,督促我們更快完成從重申報向重管理、從重開發到重保護的轉變。(作者:韓寒)
《光明日報》( 2017年09月10日 02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