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既來自硬件上的防護,也來自文明素質的進步。如果后者一味拖后腿,只會讓限制自由的“隔離網”越來越多。
在經歷了“老虎”和“黑熊”兩次襲擊參觀者事故后,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的猛獸們,其“獸身自由”或將受到進一步的限制。
據報道,“野生動物養殖場所安全生產等級相關規范”已開始征集意見。意見表明,游客自駕觀覽的場所,應設置游客車輛觀覽專用通道,通道應采取隔離網、架空、強化玻璃幕墻等方式“確保車輛不應與猛獸有任何接觸可能”。
意見一出,不少網友紛紛發表意見,反對的說,“這還叫自駕游嗎”“為什么要一再遷就規則破壞者”;贊同的說,“不做隔離,事故總是難免”“人命還是重要”。
無法否認,按照意見的做法,對一些喜愛自駕游又嚴格遵守規章的人來說,是一種躺槍:“個別犯病,眾人吃藥”的案例,再一次出現。
說實話,我甚至都不覺得有了專用通道和隔離網后,游客就絕對安全了。比如在普通動物園,依然有游客會把手伸進防護網、甚至攀爬隔離墻。發生在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的兩起事件,一個違規下車,一個違規開窗,不安全因素,很大程度上源自游客本身。
在國外,類似的案例也時有發生。比如2015年,一名美國女游客在南非約翰內斯堡一個野生動物園內遭獅子攻擊喪生。該公園工作人員表示,當時該游客不顧園區內文字警示及員工勸阻打開車窗拍照——而關閉車窗是野生動物園內最重要的規則。
但糾結在于,目前來看,一次兩次的“血的教訓”,依然喚不醒一些“打盹”的人。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下,“專用通道”的誕生,或許是為了更加安全的無奈之舉。我們無法抵擋人性在安全意識上的軟肋,只好在硬件和規制上做進一步的防護。
美國最著名的野生動物園和自然保護區——黃石公園,也允許游客自駕游;也同樣規定,自駕游乘客必須隨時待在車里,車門、車窗和車頂窗必須關好。不過,黃石公園的一些更加細致的做法,倒是有參考價值。比如,如果想停車觀賞野生動物,建議距離熊和狼等攻擊性強的動物91米,距離水牛、麋鹿、獵狗等相對溫和的動物23米。另外,在國家公園隨意喊叫引起動物注意都是違法行為。
因此,既要讓游客體驗到“野外”游玩觀賞的樂趣,又要盡可能地保證安全,或許設置專用通道、搭起隔離網,是最“顧全大局”、不爽但又不得不去做的。安全感既來自硬件上的防護,也來自文明素質的進步。如果后者一味拖后腿,只會讓限制自由的“防護網”越來越多。(與歸)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