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機器人下圍棋戰勝人類之后,機器人開始寫詩了。微軟團隊開發的機器人小冰曾發布原創詩集,近日小冰又在華西都市報開設專欄“小冰的詩”,發布新詩。機器人第一次在報紙上開專欄,再次引發讀者的關注和議論。
如果說流行網絡的所謂寫詩軟件還比較低級的話,那么近兩年來機器人的寫詩“造詣”早已突飛猛進。去年清華大學語音與語言實驗中心宣布,他們的作詩機器人“薇薇”通過社科院等唐詩專家評定,通過了“圖靈測試”。所謂“圖靈測試”,即指在非面對面的情況下,通過語言、作品分辨其是否為人類或者機器。換句話說,光看作品,已經無法分辨出哪些詩句是人寫的,哪些詩句是機器人寫的。
不過,在我看來,要說機器人已經取代了詩人還為時尚早。當然,從結果上看,機器人的詩已經能夠蒙騙大部分人類,但機器人并不明白寫詩的原理和意義,它只是堆砌詞句的表達,卻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寫,又包含了什么樣的情感。實際上,機器人在計算、記憶等腦力方面,確實超越了人類,但目前還在兩個方面無法突破,一是創造,二是情感。以小冰為例,它寫詩是綜合了519位中國現代詩人的風格,自己不能憑空創造。而人類寫詩,一定是感受到了某種情緒,在這種情緒的驅使下進行創造性勞動。
面對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人類也有兩個問題需要思考。
首先,是“術”層面上的,機器人越來越厲害,人類該干什么?目前,機器人已經在高端制造業等領域大量取代了人力勞動,如果不是因為成本原因,可能在絕大多數體力勞動領域,人力都可以讓賢了。接下來,腦力勞動領域也一定會出現類似的現象,重復的機械勞動一定會被機器取代。比如計算、記憶,早有計算器、硬盤等代勞,而現在人工智能也開始應用在法律咨詢、售后服務等服務領域。這種變化,需要人類社會對人類應當從事什么勞動,如何改變教育模式等進行徹底的反思。最近馬云又語出驚人,在這個大數據、人工智能不斷發展的時代,“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樣的教育。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后孩子們找不到工作。”
其次,是“道”層面上的,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也許終有一天,人工智能會具備意識,擁有創造力、情感也不是不可能。到那個時候,人何以為人?在具備了同等意識的情況下,一個鋼筋鐵骨的機器人和一個血肉之軀的人類,真的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嗎?除了這些哲學上的思辨外,當然還要警惕機器人反過來成為人類的主宰。人類創造人工智能,會不會像霍金等科學家警告的那樣是“自取滅亡”呢?這個問題,恐怕只有時間能夠回答了。(張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