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街頭出現了一種“共享馬扎”,供人免費使用。“共享馬扎”與普通馬扎無異,僅多了一個二維碼。但不到一天時間,一大半“共享馬扎”不翼而飛。公司客服表示,已料到馬扎會丟失,算是公司項目的前期推廣,還有一半目的是做公益。專家表示,“共享馬扎”并非共享經濟,掃碼后顯示的內容也應有相關部門的審核。
今年,“共享經濟”一詞大火,甚至火得令人瞠目。共享經濟有多火?它就像一個萬能的筐,什么都能往里裝。這不,“共享馬扎”橫空出世,一時間笑哭了無數網友。據介紹,這種馬扎沒有上鎖,也不需注冊和交押金,只需掃碼便可使用。問題是,掃碼也純屬多余,直接一屁股坐上就行了,跟共享經濟風馬牛不相及。
“共享馬扎”是出來搞笑的嗎?當然不是。商家說得既坦誠又狡黠:投放“共享馬扎”的目的一半是項目前期推廣一半是做公益,一天丟一大半完全在意料之中。推廣項目是真的,商家讓人掃碼、投放廣告總要付出代價,要說是做公益卻未免有些耐人尋味。其實,無論推廣項目還是做公益,都可以光明正大地搞,何必打著“共享”的幌子吸引眼球、誤導社會?
給普通馬扎貼上二維碼就成了“共享馬扎”,“共享經濟”的概念就是這么被玩壞的。我們能容忍各路熱錢跑馬圈地,坐看各類共享泡沫自生自滅,但像這種純粹玩噱頭的偽共享只能令人反感。
什么是共享經濟?通俗地說,共享經濟的本質,是利用他人暫時不用的閑置資源,提高閑置資源的使用效率。隨著共享經濟的迅猛發展,業內又認為,企業提供非閑置資源也是共享經濟,即供需雙方不限于個人,所供給的資源也可以是非閑置的,共享經濟的外延被放大。目前,共享經濟多屬后者,但多數都找不到真正的贏利點。
共享經濟的筐并非無限的,濫用和炒作共享概念值得警惕。一些企業熱衷傍“共享”,或為吸引投資,或希望搭上政策順風車,或為逃避審批和監管,等等。事實上,不少項目并不適合共享,比如充電寶、雨傘、睡眠艙、首飾等共享產品幾乎剛上線就宣告夭折。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但當風停時,地上必然會一片死豬。
今天,各類蹭熱度的偽共享比比皆是,而“共享馬扎”玩出了偽共享的新高度。數據顯示,2017年的分享經濟發展迅猛,在出行、住宿、私廚、醫療、眾包物流、服務眾包、教育、知識付費、內容創業、股權眾籌十大細分領域全面開花,但同時各類負面輿情事件也不斷增多。如何防止共享概念被玩壞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作者:陳廣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