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近日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計委基層衛生司副司長高光明指出,2017年我國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提高至50元,免費向全體城鄉居民提供。同時,他還透露,全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目前已經達到76.4%。(7月11日《人民日報》)
對于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許多人并不陌生,尤其是家里有一些特殊人群的家庭。比如小孩、孕婦等。小孩打疫苗,孕婦產檢,等等,基本上都會有電子健康檔案。對一般的職工來說,只要是正規一點的單位,每年都會有一次例行的體檢,也會形成相應的電子健康檔案。在這樣的現實下,對全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76.4%的現實,可信度應該還是蠻高的。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建檔率,肯定會越來越高。
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建檔,對居民來說,肯定是好事,因為這意味著醫療機構與醫生可以提供更加精準的醫療服務。但也必須承認的是,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建檔背后,還存在一些現實問題,比如2014年,中國之聲的記者調查發現,廣州某社區4萬多份健康檔案,過半是通過造假得來的,類似的情況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生。為何呢?因為現代社會人口流動快,一些基層單位為了完成任務便動了歪腦筋。
顯然,虛假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是沒有任何價值與意義的。甚至可以說,就是徹頭徹尾的“死檔”。這樣只是為了應付考核的做法,也讓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失去其應有的價值。這是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成“死檔”的一種形式。此外,因為不少醫院之間,醫院與衛生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做得不夠好,也導致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死檔”,醫院之間互不承認,給患者帶來許多煩惱。這樣的現實,顯然是亟待改變的。
這方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美國為例,早在2009年就簽署了《美國復蘇與再投資法案》,該法案有一個主要內容是:經濟與臨床醫療信息技術法案。該法案確保美國每一家醫療機構和每一個醫生的辦公室都采用了先進的技術和電子病歷,簡化患者住院手續防止醫療錯誤,每年還節約了數十億美元的成本。其主要的實現手段是電子健康檔案的“有意義使用”:如所有的醫生間實現信息共享,政府部門加強考核與監管等。這樣的做法,徹底激活了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使用價值。
因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要建檔更要用起來,或者說是要重數量更要重質量。從這個角度來說,對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目前還需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審查,確保每一份電子健康檔案都是真的,剔除掉那些“死檔”;另一方面,則是加強信息共享,讓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成為其在任何醫院的“通行證”,而不是各種信息壁壘層出不窮。唯此,才能抵達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背后最大的正義。(作者:龍敏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