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子科技大學82名同學收到了學校悄悄打來的600元隱形補助金。學校開發了大數據“智慧助困系統”,通過采集學生日常消費評價等4大類、40余個小類的數據,通過大數據挖掘與分析,自動生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建議名單。(5月17日《四川日報》)
無獨有偶,和電子科技大學類似,南京理工大學也有個“暖心飯卡”項目,幾天前301位同學的飯卡上,突然多出來一些錢,有的十幾元,有的三百多元。通過精確的大數據分析,來確定需要幫助的貧困大學生,這種助困方式,正在成為高校資助貧困生的新潮流。
相比之前的貧困生補助,需要貧困生主動提出申請,回家開出各種證明材料,學校收到之后進行評審,最后在學校里進行公示;大數據資助貧困生,既不需要學生主動申請,也不用再提供任何證明,甚至在收到補貼前都沒有學生知情,這樣的資助方式當然要更為人性,也更有效率。
貧困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相對而言心理比較敏感,很多人不愿意在同學面前展示自己的貧窮,所以干脆不去申請貧困生補助;與此同時,開證明這種確認貧困與否的辦法,不僅很麻煩,而且誰也無法知道證明材料的真偽。此外,高校為了甄別貧困學生,搞過競選貧困生、評議貧困生等很多招數,但無不遭遇侵犯學生隱私、傷害學生自尊的質疑。
通過采集學生日常的生活消費數據,以及勤工儉學、社交特征、行為軌跡等方方面面的情況,大數據勾勒學生的相對貧困情況,自然更為準確,這是真正的精準扶貧。只要你在生活數據上表現得像個貧困生,那么你就是一個可以得到幫助的貧困生。這樣的助困方法,提高的是助困效率,保護的是貧困生脆弱的自尊。
在發達國家,學生獲得學校資助,不需要民主評議,只需要把家庭的收入、納稅證明交給學校即可。我們沒有完善的納稅證明體系和征信系統,但大數據主動識別,一樣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甚至效果會更好。利用大數據資助貧困生,是高校利用高科技提供更好服務的一大創新,終于讓人感覺到我們的高校,沒有與這個鼓勵創新的時代脫節。
當然,大數據助困也得用好了才能有好效果。比如江蘇大學不久前公布了對4463名貧困生手機話費調查的大數據處理結果,很多同學因為手機話費較多,或降級或取消貧困生資格。大數據沒有用來主動識別貧困生,而是用來篩選貧困生中的非貧困生,還是走的之前那套先申請后評議的路子,受到外界非議很正常,而且只看手機話費未免過于簡單。
大數據助困有一點讓人擔心的,就是會不會有學生刻意造假,明明家里不貧困,但是知道貧困生資助的一套算法之后,故意在相關數據上偽裝得很貧困。這種情況或許不可避免,但我覺得南京理工大學的回答非常好,“如果真有個別學生這樣做了,也認了。我們的數據調取基本上不低于3個月。如果說某個孩子按照這個標準有意地往這邊靠,堅持3個月也不容易。我們認為他還是在乎這些錢的,我們愿意把錢給這些孩子。”(作者:舒圣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