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平委員:調結構就像經濟發展“轉換器”,會帶來新的動力與活力
劉曙光代表:主動“瘦身健體”,才能讓發展質量更優、效率更高、更可持續
耿洪臣代表:發展新興產業不能“一哄而上”,要找準自己的比較優勢
結構不優,發展不暢。經濟穩中有進,轉方式調結構是繞不過去的關口。
我國經濟結構正呈現積極變化:服務業首次撐起GDP“半壁江山”,高技術產業增速快于一般工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兩會上,如何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破除瓶頸的“推進器”,發展動力的“轉換器”
“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代表委員們認為,結構調整是個中期任務,調整效果不可能立竿見影地顯現,但早改早動才會占據先發優勢;既要調整存量,也要做優增量,做好“加減乘除法”。
調結構,是破除瓶頸的“推進器”。
“多年來,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一些產品質量不優、經營效益不佳、環保節能不力的落后產能也占據了寶貴的實物資源、信貸資源和市場空間,產業結構并不合理。”山東省濰坊市市長劉曙光代表認為,發展階段和客觀條件已發生趨勢性變化,我們只有主動“瘦身健體”,才能有效破解發展瓶頸,讓經濟發展質量更優、效率更高、更可持續。
調結構,也是發展動力的“轉換器”。
新常態下,隨著結構變化,一些行業會加速優勝劣汰、付出一定代價,但也會涌現出一系列新的經濟增長點。“調結構就像經濟發展的‘轉換器’,會帶來新的動力與活力。”在四川省副省長楊興平委員看來,一些沿海城市之所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原因就在于其更早轉入了調結構、轉方式的階段,“結構調整會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調結構,等不得也熬不起,任務十分緊迫。
“當前,結構調整既進入了陣痛期,也迎來了機遇期。”劉曙光表示,市場上有些落后產能、產業本應淘汰,但一些地方礙于穩增長、保就業的壓力產生了猶豫,“這就需要我們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更加堅定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加快發展
“養老、旅游等服務業飛速發展,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凸顯,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比重明顯上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快速提升。”談及近年來我國結構調整的新進展,楊興平表示樂觀。
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在哪里?
“具體來看,就是做優一產、做強二產、做大三產,讓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分別成為三次產業主體,讓生產性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優勢傳統產業成為現代產業的支柱。”劉曙光說。
一方面,傳統產業要改造升級。“不少傳統行業企業自身創新能力弱,企業辦社會壓力大,生產經營面臨著一定困難。”北方重工集團董事長耿洪臣代表認為,為此企業一方面應努力提升產品質量,提高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創新盈利模式,從傳統的制造商向制造服務商轉變。
改造升級也可借助“外力”。“在濰坊,不少農業、工業企業已經通過互聯網電商平臺,把產品賣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劉曙光認為,當前,“互聯網+”、信息化讓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成為大勢所趨,也為傳統產業提供了新的機遇,“誰適應得快、運用得好,誰就能贏得新一輪發展的先機。”
另一方面,新興產業也要加快發展。近年來,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下,我國技術密集型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崛起。“國家明確提出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各級政府也在根據自身條件稟賦提出發展規劃,勢頭良好、前景可期。”楊興平說。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做產業規劃時,什么新鮮上什么,導致風電、光伏、海洋工程等朝陽產業很快又陷入過剩。”耿洪臣建議,發展新興產業也不能“一哄而上”,而要經過嚴密科學的論證,找準自己的比較優勢。
改善市場環境,讓創新驅動更多發力
調結構,抓手有哪些?
——市場環境要更趨良好。“產業結構要調,政府的理念也要轉。”劉曙光表示,在調結構的緊要關頭,政府更應注意有所為、有所不為,今后要繼續推進簡政放權、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提高政府效能,要更加注重運用規劃、法治、標準等手段,把該由市場起作用的還給市場,“比如在環保、用水、能耗、排放等方面建立更科學更嚴格的產業標準,及時淘汰落后產能、‘僵尸企業’,從而為高端產業騰出發展的空間、資源和容量。”
“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的現象還沒有完全消除,沒有完全讓位于市場去有效配置資源。”楊興平認為,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推動形成全國統一、公平、公正的市場,才能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市場活力充分顯現,為經濟結構調整騰出空間。因此要消除地區間顯性和隱形的壁壘,推動人口、資源和經濟在空間上合理布局,形成東西協調、南北均衡的區域協同發展格局。
——創新驅動應更多發力。“調結構必須依靠創新。”楊興平認為,當前應打破科研經費有效利用不足、科研成果轉化不暢、大量科技產品進不了市場等瓶頸制約,在科技創新上更多投入、更準發力,更好發揮創新拉動產業升級的關鍵作用。
——需求供給要更好結合。“合理的產業結構應該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有效對接。”耿洪臣舉例說,北方重工的大型盾構機、沈陽鼓風機的十萬空分壓縮機等產品解決了國產首臺套問題,但外部需求不足、市場沒有打開,讓先進產能成了不受歡迎的“落后”產能,“需要采取一定手段改善市場需求,完善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銜接。”(記者 劉志強 何 勇 潘俊強 郭牧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