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處于全面轉型升級的十字路口,按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說法就是面臨發展的“歷史關口”。在這一關口還未跨過前,我們面臨各種壓力、風險和挑戰,概括的說就是“四降一升”, 即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結構性和體制性的。
這是一個醞釀重大變化的時期,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風險的上升,我們要看到向好的一面,因為它代表中國經濟的未來。我們要看到,經濟下行壓力,是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然結果,是轉型期的陣痛。把握這一特點極為關鍵。傳統的增長結構和動力進入深刻的調整期,而新的增長結構和動力在加速醞釀中,但由于其體量還不夠大,持續快速增長的格局還未最終確立,不能有效抵消傳統經濟領域的下行壓力,因而經濟總體呈現持續下行態勢。一些行業深度調整,且還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而另一些行業則如初升太陽,生機勃勃。
如果僅從經濟增長速度看,容易得出我國經濟在逐步變差的悲觀看法。看新常態下經濟發展,既要看增長,又要看結構和效益變化,既要看短期,還要看長期趨勢,最主要的是看新的增長因素的變化,它代表的是未來。新常態下經濟增長,謀求的就是新增長新發展,即通過結構優化升級和培育新增長點,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的持續平穩增長。另一方面,在新舊動能轉換期,只要有效化解各種矛盾和風險,正確處理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經濟下行是可以做到“減速而不失勢”的。新動力、新動能是使經濟下行而不失速,提質增效,實現平穩增長的關鍵力量。
中國經濟發展的佳績,有主動改革促進的成分,也有許多是“倒逼”的結果,我們不會逆來順受,而是迎難而上,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的。每逢困難會更加堅韌,越遇挑戰會越戰越勇!”
這底氣從何而來?分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來自穩定的宏觀基本面。即“四個沒有變”——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
二是來自就業的穩定和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這幾年,盡管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但就業始終保持穩定,失業率處于較低水平,由此帶來消費和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就經濟的支撐力來講,作為內需的大頭--市場消費端是穩定的,而且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因為我國的人均消費水平還偏低,潛力巨大。更難得的,與改革初期完全不同,我國的人力資源正出現明顯的高端化,每年有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十多年就是上億高端人才的產生,這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金礦”,也因此,為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暫時困難,也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我國政府實施力度空前的簡政放權、商事制度改革,鼓勵“雙創”發展,目的是著力提高中國的創新能力,促進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向人力資本驅動型轉變,釋放人才紅利。
三是來自新動力、新增長點的加快形成。從產業看,新動力主要體現為服務業拉動作用增強,新產業、新業務快速發展,傳統產業升級換代。經濟向中高端邁進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服務業比重持續提高,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明顯增強,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在2013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首次超過了50%,達到50.5%,服務業的快速增長不僅有效地減緩了經濟下滑趨勢,而且是保持就業平穩增長的關鍵因素。在經濟分化走勢中,最令人鼓舞的是新主體、新業態加快孕育。從需求上講,需求結構在明顯優化,主要表現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在逐步增強,消費結構在加快升級,新消費熱點在加快形成,如連續三年來網上銷售繼續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長態勢,休閑旅游、健康養老、教育文化等成為新的大眾消費熱點。新動力和新動能還體現在新的增長空間得到明顯擴展,不僅是國內區域發展空間在明顯拓展,而且國際產能合作、開拓國際市場的空間也有擴大。
四是來自新的發展戰略和思路。中國發展最大的經驗是改革開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未來的發展主要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推動,這是促進雙面轉換(破除體制機制性障礙,又能促進結構優化升級)的重大戰略選擇,是使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更具活力、更具韌性的重要推進力。(作者王小廣為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研究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