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率先突破的三大領域當中,產業是實體支撐,其率先突破將會助力交通和生態的“突破”。如何通過不斷的改革和創新使三地之間的產業在空間上的流動變得更加順暢、損失最小、成本最低則是產業突破的核心問題。有效的政府和服務的供給是產業融合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和要義所在。
破除阻礙產業協同發展的現有制約,重塑產業發展的要素市場
京津冀要素市場建設相對滯后,此種滯后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強勢的行政分割阻礙了市場機制解決問題的通道,基于自身利益的行政干預造成了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壁壘,京津冀地區市場分割指數遠高于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二是基于區域融合發展的三地要素共同市場建設滯后,除產權市場發展聯盟在三地碳排放、技術、旅游等產權共同市場建設上進行了初步探索外,三地的資本、金融、土地、勞動力、人才等要素市場均處于割裂狀態。
徹底清除行政壁壘。一是全面清理限制商品、人員、資產、技術等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的條款和規定,為區域要素的自由流動和企業順暢的空間轉移提供有效的政策和服務供給。二是借鑒歐盟統一市場的相關規定,建立京津冀區域市場共同規則,優化三地產業協同發展的政策環境。
完善三地要素共同市場。一是積極運用信息技術推動中國技術交易所、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等已具備相當影響力的各地交易市場進行市場聯網和重塑協同,以要素市場的重塑整合三地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各類資源。二是針對三地要素市場割裂的狀態,積極推進三地共建區域性的商品物流共同市場、土地儲備交易共同市場、人力資源共同市場、信用征用共同市場、金融共同市場、信息技術共同市場等。以區域統一市場的形成,助推各類要素資源突破區域限制,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提升河北(轉入地)產業發展層級和產業配套服務能力,彌補產業協同發展的短板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一直處于短板狀態:一是產業發展呈現“跌落”式落差。2014年河北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9984元,比北京低6萬元,比天津低6.5萬元。這種落差阻礙京津產業向河北轉移。二是產業發展配套能力低下。以能提高轉入企業融入度和融入速度,降低轉入企業融入成本的經濟密度來看,2014年河北地均經濟密度為1565元/平方公里,僅為京津的1/8。這一差距提升了企業在區域間流動的成本,也降低了企業在區域間的流動意愿。
提升河北產業發展層級,降低三地產業協同、融合的障礙。河北應依托鋼鐵、石化、建材、裝備等傳統優勢產業,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核心技術和專有技術。同時,瞄準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大健康新醫療、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等三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1至2個關鍵環節進行突破,形成前沿性新興產能。以核心技術和前沿產能的增加,降低三地產業協同融合的技術壁壘和產業壁壘。
提升配套服務能力,推動產業對接從行政命令轉換為行動自覺。產業選擇從來都是資本追逐利益的自然選擇。河北必須完善自身的產業配套服務能力才有可能使轉入企業落地生根。具體建設上,河北應以“功能疏解”為著力點,在軟、硬件基礎設施等“通用性要素”配套建設的基礎上,全面加強產品配套、產業配套、生活配套、公共服務配套、商業環境配套等“專用性要素”的供給,切實減小與京津兩地的服務落差。
打造一體聯動式鏈群支撐體系,實現三地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建立健康有序的產業鏈群發展體系和鏈條式分工協作體系是三地產業融合發展的前提條件。應重點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構建一體聯動式平臺支撐體系。針對京津冀區域內部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特點,三地應聯手推進產業轉移,共同籌建產業發展“園中園”“共建園”,以園區共建帶動形成區域間生產要素、企業主體、產業鏈條的“合作網絡”,進而形成區域間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同時以曹妃甸新區、渤海新區、濱海新區等為依托,探索建立產業集群合作共建示范區,謀劃推動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群的整體轉移。
構建一體聯動式創新協作體系。產業鏈群的協作聯動離不開創新協作體系的支撐。根據三地產業特色與發展優勢,梳理出三地協作發展的主導產業鏈。以產業鏈為依托,進行創新協作,如聯合建設產業技術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區域創新服務中心等協同創新平臺,聯合創建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等。通過創新協作體系的構建“黏合”三地產業的發展,并為產業的深入融合與無縫對接提供支撐。
構建一體聯動式制度保障體系。一方面根據協同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要求,制定詳細的協同發展實施方案,按時間、節點對三地的具體任務進行分解,使規劃方案轉化為三地實際的工作重點,對三地產業聯動進行具體推動。另一方面,以三地產業發展的分工協作為基礎,謀劃建立三地產業發展聯合會,聯合設立重點產業扶持發展基金、聯合建立重大項目,分行業建立區域產業發展聯盟等,以制度性產業協作體系的建立助推三地產業的一體化聯動發展。(作者 邊繼云 薛維君 單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