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漢樂府里“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的依依難舍,還是宋詞中“孔雀尾拖金線長,怕人飛起入丁香”的美麗溫良,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表達里,羽衣華美的孔雀一直是美麗和美好的象征。但面對這一美麗的生靈,有些人的行為卻可謂丑陋。據媒體報道,近日,云南野生動物園的一只藍孔雀因遭游客強抱拍照、拔毛而被驚嚇致死,引發輿論關注。
強拉硬抱、強行拔毛,肆無忌憚且不以為意,視頻中虐待動物的粗暴行為,不由讓人產生對缺乏基本文明素養的憤慨。然而,更讓人感到悲哀的是,視頻里強抱孔雀拍照記錄的兩家人中,抓住孔雀尾巴的竟然都是孩子。
言傳身教,一直是中國人教育觀中的重要內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其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孩子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品格的養成。孩子正是從家長的言談舉止中,通過模仿逐漸習得一系列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如果生活在充滿仁愛和責任感的家庭里,那么孩子大多也會成為積極、正直、樂觀向上的人。
回到“藍孔雀事件”,視頻中作為家長的當事人不僅自己在公共場合踐踏文明底線,而且絲毫不回避時刻向自己模仿、看齊的孩子的存在??梢哉f,是家長親手將孩子“打造”為不文明的“幫兇”。將孩子培養成懂文明、講禮貌的好孩子,當是每個家長的心愿。但為什么明擺著的道理和心愿碰到現實的選擇題,多數會敗下陣來,這值得我們深思。
和全天下的父母一樣,“藍孔雀事件”中孩子的父母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他們可能會在孩子的生活上、學習上投入更多的物質和精力,給孩子制定嚴苛的要求,樹立遠大的目標。只是,是否注重公德、是否崇善向上,這些“軟實力”或許更為重要,家長沒有理由忽視甚至漠視這一方面的培養。
當然,除了對于家庭教育失當的警示,“藍孔雀事件”也暴露出野生動物保護方面的盲區和漏洞。我們呼吁有關方面加快完善相關制度和法規條例,織緊織密保護野生動物的網絡,避免這類粗暴對待動物的不文明行為再次發生。(李陳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