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看病貴、看病難是不少患者求醫問診中的切身感受。而醫療資源的稀缺還衍生出了“號販子”猖獗等“次生災害”,讓本就不順的看病路再添幾多坎坷,患者對此深惡痛絕。然而,治理“號販子”多年,收效卻不明顯。近日,一段“女子北京看病怒斥黃牛”的視頻再次將這一問題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事發后,女子得到醫院診治,事情算是有了相對圓滿的結果,但打擊“號販子”的話題卻仍然值得深入探討。
其一,“號販子”背后有沒有醫院工作人員推波助瀾?在本次事件中,廣安門醫院曾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經調查,沒有該院保安參與倒號的行為及證據。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在調查結果揭曉之前,妄談醫院方面的“罪與罰”還為時過早。不過,以往的新聞報道中曾出現過醫院人員裹挾在“黃牛”倒號的不法行為之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醫患矛盾錯綜復雜,任何一次不必要的誤會都可能造成嚴重的公共事件。因此,對于嚴重損害患者利益、擾亂正常診療秩序的“號販子”,即便醫院無法靠自身的力量加以治理,也要通過嚴格內部管理,杜絕院方人員以任何方式參與倒號的可能性,做到清者自清。
其二,“號販子”為何屢禁不止?即便所有的醫院都能做到守土有責,“號販子”依然能通過以下兩條渠道牟利。網上囤號:目前,多數醫院的網絡掛號平臺并未與公安部門的身份證系統聯網,所謂實名制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虛假身份信息秒光網上的號源,待找到買家后再用真實患者信息替換。窗口占位:不少“號販子”都在各大醫院長期蹲點,通過搶位置、暴力插隊等方式常年霸占“隊首”的位置,經常是剛一放號,就被他們搶光。
“號販子”屢禁不止,根子還在治理不力上。比如,網絡約號實名制有名無實,給了“號販子”可乘之機;目前,我國刑法僅對倒賣車票、船票的票販子有明確入罪規定,但對于倒賣醫療號源的號販子沒有針對性規定。警方即便查實,對“號販子”處以最嚴厲的處罰也僅是“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1000元以下罰款”。現有法規缺乏震懾力度,“號販子”才會有恃無恐。
對于“號販子”等社會問題的有效治理,很多時候在于管理者的認識和思考是不是到位。比如,如果多一些對患者的感同身受,考慮問題更全面周到些,網絡掛號存在的技術漏洞或許早就補上了;如果有關方面有心嚴厲打擊“號販子”,法律方面的真空地帶也應該及時填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對患者利益的關切,是人性化社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每個人對健康的希冀和追求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護,社會也會增加一抹人文底色。(唐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