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生活需要用規則來看護,無論這一規則是關于人與人如何相處,還是虛擬與現實之間如何切換、傳統行業與新興技術之間如何融通。
“十年前,網絡生存24小時還是一種挑戰。如今,斷網24小時才是人生最大考驗。”當網絡像水、天然氣和電力一樣,成為生活必需品,人們的存在方式也悄然改變。春晚演了哪些節目,興許已記不清楚,但不會忘記各個微信群中“搶紅包”的熱鬧;“雙十一”當天做了哪些事,或許印象模糊,但網上“購物車”里,一定塞滿不少打折商品。人們親眼見證,互聯網正在創造一種新的社會組織,開創一種新的“集體生活”。
數字生活,將我們已有的存在方式和行為模式重新排列組合。剛剛落幕的“漢語盤點2015”活動中,“互聯網+”當選年度熱詞。從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到政府的決策施政、企業的運營創新,互聯網的影響力無遠弗屆。“讓信息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審批監管網上辦,極大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你不努力,我就替你努力”,新興行業彎道超車,倒逼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手機一點,萬事不愁”,移動互聯全方位滲透,塑造生活新時尚……2015年,“互聯”的效率漸漸強化,“服務”的意識更加強化。不同的社會主體,都在試圖回答:網絡時代,你該如何存在?
浪潮般的數字化變革正在沖擊著舊世界的海灘,互聯網帶來的數字森林中,同樣需要規則的守護。微信朋友圈究竟是“個人隱私”還是“公共領域”?一場“手機上的風波”、高校“師生斷交”事件,提出了互聯網規則之問。重慶“最心酸作文”中表達的“爸爸只愛看手機”、南京小學生創作的詩歌《放下手機,抱抱我吧》,令人百感交集:移動互聯時代,拿什么守望我們的人際倫理、構建人與人之間有溫度的交往?人們在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逐漸觸摸到這樣的時代命題:數字生活需要用規則來看護,無論這一規則是關于人與人如何相處,還是虛擬與現實之間如何切換、傳統行業與新興技術之間如何融通。
數字生活是一種嶄新的公共生活,6.7億中國網民、超5億微信用戶,放大了今日中國的公共空間。培育、引導新的公共空間向善向好,離不開規則的養成。回顧過去一年,微博、微信上,既有“全城尋人”“愛心接力”等正能量事件綻放的暖人亮色,也有以訛傳訛、動輒惡語相向等戾氣滋生。何為數字空間的“群己邊界”?什么是新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拿什么維護移動互聯的規則意識?人們越來越意識到,過好數字生活,尤需價值共識與責任擔當。“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拿捏好發言的尺度,方能為網絡注入更多清朗之風。
時代的改換與規則的重塑,帶來新的機遇。20世紀初,計程車的出現,取代了馬拉出租車。100多年后的今天,“互聯網+”的出現,也讓包括傳統出租車在內的諸多行業感到壓力。時值歲末,盡管出租車的最終改革方案還未出臺,但4600余條來自社會各界的意見,幾十場聚焦專車新政的政策研討會,足以反映互聯網對行業變革的深刻影響。事實上,無論政務、交通、教育,還是醫療、金融、旅游,各行各業在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過程中,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實現發展與治理、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平衡。當行業先行者陸續抵達“互聯網+”的風口,“御風而行”,同樣離不開對規則的重塑與遵守。
互聯網的存在,還將帶來世界治理規則的改變。把鏡頭稍作拉伸,不難發現,這一年的世界,愈加扁平化。中國閱兵,引來世界網友的圍觀和點贊;巴黎暴恐事件發生后,“Pray for Paris”(為巴黎祈禱)瞬間刷爆中國網友的朋友圈。讓萬里之隔的人們,在“扁平的世界平臺”上愉快往來,還需各國一起努力,攜手構建更加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正如千年古鎮烏鎮街頭的那句廣告詞“來過,便不曾離開”,當互聯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它在你我的心底,也悄悄埋下了關于未來的期待。“數字原住民”也好,“數字移民”也罷,盡快找到網絡空間的固定坐標,重塑數字時代的運行規則,方能不負時代的饋贈,在互聯互通中推動共享共治,于方寸屏幕間編織精彩人生。(人民日報評論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