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盤點了一批落馬官員的綽號,引發輿論熱議。比如,云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曾被當地人稱為“拆遷大佐”,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人稱“玉癡省長”,證監會副主席姚剛則被稱為“發審皇帝”。這些綽號并非問題官員案發后才有,而是案發前就已在民間廣為流傳。(11月23日新華網)
很多官員的綽號,都不是百姓在官員落馬之后根據媒體報道新造的,而是在他們落馬前早已經人盡皆知,有些甚至早已是飯桌上經久不衰的談資。從媒體報道的事實來看,很多官員的綽號都可謂名副其實。
鄭板橋有詩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反過來講,一個官員表現得怎么樣,平時的官聲如何,百姓們一直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如果確實干凈干事、為官有為,百姓會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贊譽之情,比如很多百姓稱孔繁森為“活菩薩”,喊牛玉儒是“孺子牛”;反之,如果官員不務正業、不守規矩,甚至胡作非為、肆無忌憚,百姓就會以最原始的方法,通過起綽號的形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當然,綽號畢竟只是民間表達,組織部門不能把綽號與官員行為簡單掛鉤。畢竟,不排除有些官員的綽號,可能有被放大和被誤解的可能,甚至也不能排除某些綽號是個別人的玩笑之作。但就整體來看,有不少官員的小綽號都傳遞著大信號,它們多是百姓對一些官員平時言行的形象概括。而且這些綽號在民間廣為流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
“為官避事平生恥。”官員平時怎么對待百姓,百姓就會怎么對待官員;官員平時有什么樣的表現,就會得到什么樣的民意評價。比如,由于掌管證監會發行部多年,證監會副主席姚剛一度被稱為“發審皇帝”,而發行部如今已是“高危部門”。諸如“發審皇帝”這樣的綽號,不一定說明某個官員一定有貪腐問題, 但起碼說明其手中的權力可能過于集中。從規避貪腐風險的角度考慮,有關部門提前有所防范,就非常有必要。而安徽省原副省長倪發科被稱為“玉癡省長”,這個耗時耗錢的愛好是否與“雅賄”有關,顯然早就應該被紀檢部門關注了。
已經有很多案例表明,官員綽號背后往往都有“故事”,而且能夠體現其平時的作風和作為。我們不能說,有負面綽號的官員一定有問題,但綽號所反映的百姓評價值得關注。由此不禁想到,如果這些綽號能夠早點進入上級部門視野,有些官員或許不至于一步一步滑向無底深淵。
沒有無緣無故的綽號,官員的綽號背后往往隱藏著民意信號。重視那些廣受爭議的綽號,很可能會從中發現一個官員的好與壞。如果調查一下綽號的具體所指,甚至有可能“拔出蘿卜帶出泥”,提前發現問題、糾正問題,降低腐敗帶來的危害和造成的風險。即便沒有查出問題,由此反饋的民意也是對官員作風和形象的一個警示,有利于他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毛建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