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深入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之三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在生態建設方面,全會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是發展的需要,是增進人民福祉的需要,也是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的新貢獻。
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一系列表述,印證著中央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和信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成績令人矚目,但遺留的問題也高度集中。放眼望去,今天的中國,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嚴重的問題已經日益突出,人民群眾對于生態問題的不滿空前強烈。一段時間以來,水危機事件頻繁發生、“霧霾”兩字不斷出現、PM2.5引發熱議……解決環境問題不能再耽擱,我們必須邁出更大步伐,同時也更要有耐心和定力。
隨著發展進程的推進,我們已經逐步認識到,生態問題不僅是直觀感受到的河水變黑、空氣變臭,更是人民群眾對發展評價的變化。失去環境的發展,已經成為不得民心的無用功。因此,我們必須從基本民生和重要公共產品的深度上認識環保的必要性,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視野上看待環境治理的重要性。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需要更新生態發展觀。我們要認識到,能源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不強,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我們今天節約資源,就是為未來的發展爭取空間,我們今天保護生態環境,就是為未來保留持續向前的動力。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需要更新生態民生觀。我們要認識到,生態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發展經濟、提高GDP、促進就業雖然可以讓民眾有獲得感,但這種獲得感常常會在縱容污染、消極治污中被抵消。我們要明確,生態與發展不是對立的,發展不一定就有污染,讓人民群眾享受生態文明成果,就是一種發展成果的體現。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需要更新生態歷史觀。我們要清楚,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我們就要以系統工程思路抓生態建設,使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產生一系列革命性變革。我們相信,只要依靠制度和法治,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立足當下,久久為功,中國的碧水藍天綠色發展夢想就一定能夠早日實現!(光明日報評論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