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故宮首推免費開放日的消息經媒體爆出后,網友們紛紛點贊支持。故宮也說到做到,從去年11月至今年4月六個月中,每月的首個周三都成為主題免費開放日,教師、志愿者、醫務人員等先后成為免費“嘗鮮”的特定群體。從實踐來看,免費取得了“一石三鳥”之效:不僅吸引了上述群體積極參與,為淡季的故宮平添了諸多人氣,還讓參與者感受到社會的格外尊重,更重要的是,走進故宮的他們收獲了文化上的啟蒙。
今年的故宮免費開放日延續著回饋與尊重之意,卻又平添了更多溫暖。眾所周知,公交司乘人員和環衛工為城市提供最基礎的服務保障,他們用默默付出和辛勤工作維系著城市的合理運轉。然而,工作的特性讓他們保持低調和平實,更多時候像是幕后工作者。近些年,社會不斷呼吁給此類群體以更好回饋,尤其是被譽為“城市美容師”“馬路天使”的環衛工,對他們的“關愛”,網絡上長期是熱門話題,現實中有關部門、社會機構、企業團體也以各種形式進行著。
而今,故宮將免費開放之門對他們打開,將關愛與回饋提升到了新的層面。一來,開放日是高規格的尊重。故宮是皇家文化的精粹和集大成者,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目前也是全世界參觀量最大的博物院。數據顯示,2012年游覽故宮的觀眾就達到了1400多萬人次,故宮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座觀眾數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博物院,且在隨后成為常態。游覽故宮是很多人的夢想,將如此重要的文化場所免費開放,對于公交司乘人員和環衛工等群體來說,是一份莫大的榮耀。
二來,游故宮是精品文化的溫暖啟蒙。當下,一些專家學者對文化生態表達出憂慮,由于文化快餐多、大餐少,大路貨多、精品少,流行文化消費多、高雅文化少,文化精品曲高和寡。故宮打開大門,尤其是設立開放日對特定群體免費開放,顯現了文化啟蒙之責任,而將環衛工等群體納入免費開放日對象,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欣賞文物,也才能讓精品文化為更多人所認識、接受、傳承。
三來,免費背后是滿滿的行政管理善意。近年來,故宮一方面在“市場之手”上不斷開拓新意,通過設計和互聯網思維顛覆其固有形象,如設計開發“戴著像在批奏折”的朝珠耳機等“萌系”文創類產品,受到消費者熱捧;另一方面,對于還未擺脫柴米油鹽煩惱的百姓群體,故宮又拋棄市場做法,用行政之手推動更多人走進來,給普通人近距離感受故宮文化的機會。
當然,免費開放日只是溫暖文化啟蒙的第一步。條件允許的話,故宮應為特定群體提供針對性接待,尤其是公交司乘人員和環衛工等群體,考慮到這一群體中個別人文化水平、知識儲備有限,安排專門人員引導游覽,提供淺顯易懂的講解,既可以為“免費游故宮”的趣味性和啟蒙性增色,又能讓公交司乘人員和環衛工們更覺溫暖。
為特定群體提供專門服務,體現的是社會的認同與尊重。日本為表達尊師重教,就在地鐵設有教師專座、老師買火車票也無需排隊。故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之一,為特定群體推出專門服務,將對全社會起到示范作用,期待在故宮先行先試之后,更多基層博物館和景區效仿跟進。(唐金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