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一則北大教授錢理群準備進養老院養老的消息引發社會熱議,有人覺得這么有名的教授,功勞大大的,最后“落得”進養老院,很凄涼?,F在錢教授已與老伴住進養老院,每月住宿費就要2萬元,但甩掉了每日洗衣做飯之類家務事的包袱。
一個月光房租就要2萬元,真的是夠貴的了,一般人怕是養不起這樣的老。錢理群也不是什么土豪,他是賣掉住房進的養老院。有房子可賣,也舍得賣,這就是如今養老的門檻。當然也有便宜的地方。但總的來說,養老的費用太高,覆蓋面有點狹窄。
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快速到來,養老日益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所有的老年人都需要這樣那樣的服務,但供給卻沒有跟上來。觀察現在的養老服務模式,存在嚴重的兩極化,要么是過于高端,要么是過于寒酸?,F在一些企業開發的養老地產多數空置,在等待高收入老人群體的出現;而多數養老院被編排在城市的旮旯里,環境缺乏收拾,硬件不能算好。社區養老服務還沒有全面推開。
但既然已經老齡化,我們社會對養老的需求肯定很大,現在顯然是供給不足。供給不足,是因為養老需求目前還是潛在的,沒有被激發與開發出來。又因為需求未被有效激活,養老服務的供給成本居高不下,反過來又抑制了社會上的養老需求。加上某些投資者一味地走高端路線,結果變成“高處不勝寒”。
近幾年各地都提出發展現代服務業,很多地方言必稱金融業、中介服務、設計之類的東西,其實養老服務也是現代服務業的內涵之一。其實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可以發展成金融中心,也不是每個城區、每條街道都可以銀行扎堆。相形之下養老服務的市場更大,發展好了可以提供大量就業機會,而且是一項讓社會變得更加和諧美好的“甜蜜事業”。養老服務完全有希望成為一個支柱產業。
目前一些地方正在推廣社區養老服務,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讓養老需求與社會資本對接起來。這是培育養老服務市場的一個路徑。其實養老需求是多樣化的,也是分層次的。有的像錢理群一樣,愿意住到養老院去;有的愿意居家養老。有些可以高消費,有些為兒孫想得多一些。政府應當進行整體規劃,該政府 “親自”操辦的要親自動手,適宜市場解決的放手讓市場去辦。
實際上,養老與醫療、教育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政府應當主要負責?;荆儆墒袌鎏峁┒鄬哟畏铡,F在政府基本上解決了教育的問題,適齡青少年可以進公立學校,有條件的可以花錢讀私立學校。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迄今功能錯位,有待調整。養老也是一種公共服務,政府理應保好基本,同時培育多層次養老服務市場,引導市場的力量為政府分憂。(楊于澤)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