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改革仍是未來五年的改革重點。《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即將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將繼“十二五”后再次將戶籍改革放入其中,繼續加大戶籍改革的步伐,堅持分類推進,以建立統一的城鄉戶口登記制度,最終形成戶籍管理制度的“一國一制”。
2014年7月,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確定到2020年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一年多來,已有24個省區市出臺了具體的戶籍制度改革方案。縱觀各地出臺的戶籍改革方案,步子算大、亮點也有——如放開一些小城鎮戶籍;但攥緊的,多半是含金量高的大城市戶籍,一些大城市業已施行多年的“積分入戶”仍是戶籍管理法寶,有變化的只是松緊程度。
眾所周知,以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為目標的戶籍制度改革,絕不僅僅是變一個名字、換一本戶口本。“一國一制”、戶口一元的背后是賦權與平權,逐步讓每一位共和國公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才是戶籍改革的終極目標。倘若只是換了一本戶口本,形式上取消了農業與非農界限,戶籍背后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差距卻沒有太大改善,改革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包括國家與地方兩個層面,前者如:社會保險、勞動就業、公共教育、醫療衛生、計劃生育、公共文化、證照辦理等,后者如:地方財政提供的社保補貼、就業扶持、住房保障、養老服務、公共教育、社會救助等。相比之下,國家層面保障一視同仁要容易一些,難在地方層面,各地戶口本含金量不一、差距過大。大城市戶口潛藏太多有形或隱形的福利,一旦徹底放開,萬一引起人口大規模單向流動,大城市的公共財政是否吃得消、“城市病”會不會驟然加重、大城市市民能否接受等都成為改革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穩妥推進似乎也是情勢所迫。就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城市上學、中考、高考,在當下資源與政策格局下,難免動到多元利益主體的“蛋糕”,貿然推行不易。
除了觀念重構,戶籍改革說到底,還是利益再分配過程,這是未來改革的難點與著力點。戶籍改革當減法、加法一起做,前者體現在于大城市戶籍改革中,逐步剝離附著在大城市戶口上的有形與無形福利,淡化大城市戶口的魅力,如此可以降低戶籍放開后人口無序流動的風險。對于看中城市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的人來說,如果無法在城市戶口價值下降與城市生活成本上升的曲線上找到平衡點,進城的意愿就會受影響。
大城市戶口做減法是一種思路,在國家層面以及農村、小城鎮層面做加法是另一種思路。我們既要思考大城市戶口為何這么誘人,也要反思為什么農村和小城鎮戶口被人嫌棄。如果在農村或小城鎮就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機會、享受到與大城市相近的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還會有那么多人背井離鄉、紛紛涌進大城市嗎?加法,一方面要“加”在國家層面的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上,最大限度保障每一位公民得到平等的份額。如近年來醫療保障的全覆蓋,就大大改善國民醫療保障水平,減少群眾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加”在農村及小城鎮上,包括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共福利等。通過新農村建設與城鎮化進程,改善農村及小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提升居民保障水平。
一減一加,將大城市與廣大農村、小城鎮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盡可能拉近,戶籍改革也就水到渠成。到其時,自由流動才不至于單邊流動。5年時間,說長不長,揆睹現實,任重而道遠,當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練洪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