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習近平強調,“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作為國家藝術院團,我們備受鼓舞,同時也更加感到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的重大。這一年來,我團積極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藝術家和全團黨員干部也在為人民服務的藝術實踐中煥發出熱情,得到了教育,更加深了對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的理解,培養了對生活、對人民群眾越來越深厚的感情,最真切地體會到藝術之花只有植根于人民的沃土,才能枝繁葉茂,爭奇斗艷。
2015年9月 22日,作為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的重要內容,國交樂隊、合唱團與重慶特殊教育中心的盲童揚帆管樂團、北斗村農民銅管樂隊一起演出了一場特殊的公益音樂會《最好的未來》,這場演出讓現場無數觀眾因感動而潸然淚下。盲校的校長說,“原來只是在報紙上看到過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的消息,以為一定是高不可攀的,真沒想到今天盲校的孩子們也能登上這樣的舞臺。孩子們雖然眼里看不到光明,但心里卻感受到明亮的陽光和濃濃的溫暖。”團里的藝術家們也都被深深地感動,很多演奏員表示,整場音樂會的演奏過程中,眼睛始終是濕潤的,心中的愛是滿滿的,無法抑制的。一名今年剛畢業進入樂隊的演奏員還悄悄用信封裝了些錢,在演出前送給孩子們買些學習用品。可以看到,這種方式對藝術家,尤其對年輕人的感染,比千言萬語的說教更管用。我們的感受是,習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后的這一年來, “深扎活動”在文化部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已經凸顯出方方面面的豐碩成果。
在創作方面,習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這句看似普通的話語,喚起了多少文藝家久違的情感和行動。10月13日,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紅河州創作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云南元陽縣新街鎮箐口村“哈尼小鎮”舉行,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唯一的形象大使譚盾先生、紅河州委宣傳部長伍皓等當地黨政領導和我們一起來到了哈尼梯田邊上的“哈尼小鎮”,受到了當地哈尼族、彝族群眾的熱烈歡迎,也得到了業內高度關注。國家樂團的這一做法,被媒體記者評價為“將引領當前中國交響樂原創實踐走向深入的標志性活動”。云南紅河創作實踐基地建立后,國交將分期、分批、分藝術門類組織藝術家來此感悟紅河少數民族流傳至今的寶貴文化,激發創作靈感與熱情。近一年來,國交已經建立或正在籌建重慶、云南、廈門、福建、上海等創作基地,并多次組織作曲家深入基層,創作采風,獲得了大量寶貴的音樂素材,而且已經創作出一批來自民族民間的優秀交響樂作品。
在今年5月,我們組織了多位藝術家赴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進行采風。作為其中一員,我上一次來這里采風還是32年前的事情,那時的我們還是一群大學二年級學生,跋山涉水,不知疲倦,并創作出了彝族題材的管弦樂曲《彝歌》。32年過去了,當年的大學生如今都成了著名作曲家,但是,隨著名氣大了,收入高了,工作忙了,當年那樣的情懷卻越來越少,深入采風的活動也越來越少了。32年后,習總書記的講話發人深省,重新喚起了我們創作的熱情。還是當年的那群小伙子,如今都已過知天命之年的作曲家們,在云南鄉村那坎坷甚至危險的路途上,在有1300年歷史的哈尼梯田中跋涉行走,與哈尼族、彝族村民在土屋前、庭院上如饑似渴地汲取那古老而鮮活的少數民族曲調。夜晚回到住的地方,大家揉著酸疼腫脹的雙腿,卻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習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是創作的源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讓我們找回了創作的青春。藝術的靈感不是苦思冥想,不能閉門造車,真正的靈感要去生活中尋找,向人民群眾學習。經過我們的努力,一批融合了哈尼族、彝族音樂元素,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交響樂作品已經誕生了,交響組曲《哈尼印象》《彝風·彝韻》等別具一格的音樂作品近期在云南紅河大劇院和當地觀眾見面,明年1月23日將在國家大劇院呈現給首都觀眾。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這是總書記的教誨,也是我們在“深扎”活動中的感受,我們將牢牢銘記和遵循。(作者關峽為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團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