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決策嵌陷,指的是人們在決策時,如果一開始投入瀕臨失敗時,會忽視或低估后續的風險而堅持先前的選擇追加投入,以致越陷越深的現象。
最近,長沙股民因炒股虧損上百萬跳樓身亡一事,在網上掀起了軒然大波,更是引發網友熱議。
近半年來,股市成為了全民聚焦的熱點。對于缺乏經驗和自制能力的普通股民來說,面對股市瘋狂獲利的神話誘惑,很難不動心;而一旦投身到股市中,就很容易因為決策嵌陷現象而被套牢,甚至破產。
所謂決策嵌陷,指的是人們在決策時,如果一開始投入瀕臨失敗時,會忽視或低估后續的風險而堅持先前的選擇追加投入,以致越陷越深的現象。例如,假如有一個人投資了20萬開餐館,但餐館并未如預期那樣盈利,反而瀕臨倒閉,那么在追加投入20萬有可能盤活與放棄前面的投入承認失敗之間,人們會傾向于選擇追加投入20萬。
決策嵌陷不僅是在大多數股民炒股時容易遭遇到的一種決策心理陷阱,而且在人類廣泛的行為領域很容易觀察到,投資、政治決策,以及堅持錯誤的婚姻等,都不難觀察到決策嵌陷的影子。
從決策心理學的角度,人們之所以會容易出現決策嵌陷,就在于人們對后面追加投入的同等資源主觀上感覺沒那么多,也即是主觀感受上的邊際遞減效應。同時,人們對“失去”比“得到”同樣多的資源量更敏感,前者也使人們主觀上的感受更多。
炒股時,當第一次決策是否投入10萬進股市對一個新股民來說可能是極其慎重的事,需要反復斟酌考量;但投入的10萬瀕臨失敗時,對于追加投入的10萬的感受就“沒那么多”。同時,對于可能損失10萬的感受,也比得到10萬的感受更強烈。
人們一旦陷入到決策嵌陷里面,將難以理性地思考和決策,情緒干擾下的非理性因素將主導影響決策的種種因素。所謂的“利令智昏”,反映的就是類似情況下人們的短視和顢頇。因為決策嵌陷而導致自我或機構毀滅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20年前英國有著232年歷史的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當時,導致巴林銀行倒閉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28歲的交易員尼克·理森在挪用銀行資金炒期貨瀕臨失敗時陷入到非理性的決策嵌陷里面,挪用越來越多的銀行資金,直至銀行破產。
一般來說,人們越是在高壓力的情境中,越容易出現決策嵌陷現象。高壓力會干擾人們的注意力和認知資源,使人們將更多的注意力和有限的認知資源關注到內部的焦慮中,從而在決策時更容易偏離理性的軌道。一旦投入股市的錢是影響家庭生計的“生活費”,或者是高額舉債,那么在瀕臨失敗時的心態就會因為巨大的壓力而難以自持,陷入決策嵌陷也就更難避免。當血本無歸、無力還債的局面一旦出現,上天臺跳樓就不再是一個調侃的段子,而可能是殘酷的現實。
因此,無論股市的神話多么瘋狂,堅持做一個理性的投資人仍至關重要。用閑錢炒股,而不要挪用生計費用,更不要超過能力舉債;設定目標,即時止損,不讓損失擴大到失控。堅持這兩點,才是避免決策嵌陷的不二法門。(唐映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