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東莞兒童醫院的男醫生都穿上襯衫打了領帶,該院院長鐘柏茂對媒體稱,這個必須有,這個對“改善醫患關系有幫助”。(4月21日《南方都市報》)
近年來頻頻上演的患者殺醫暴力事件,把醫患關系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肩負救死扶傷使命的醫院,咋成了暴戾恣睢之地?有人直批患者缺乏理性、喪心病狂;有人將矛頭對準醫生,責怪其治療不力……此次,東莞兒童醫院讓男醫生都穿襯衫打領帶,聲稱是為了改善醫患關系,這一新聞刊發后,自然立即引來網友熱議。筆者認為,此舉或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醫患矛盾,但就整體而言,仍有偏離醫生本職工作與職業形象的嫌疑,可能會落入形式主義的窠臼。
何為職業形象呢?通俗地講,就是“干一行要像一行”,即職業形象需要恪守一些原則性尺度,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尊重該行業文化的要求。只有當職業形象符合主流趨勢時,才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升職業價值。如果只憑想象,“醫生打領帶可改善醫患關系”的說法,確實有些道理。試想,一個醫生上班若不穿白大褂,而是像個老礦工出門干活一樣,邋遢現身于患者面前,想必留給病人第一印象好不到哪里去。畢竟“人無禮,無以立”,“穿上襯衫打了領帶”自然會為醫生形象加分。
然而,醫生的診療工作卻是有著統一的規范標準及特定的技術要求的專業行為,不是光憑“穿襯衫打領帶”就能做好的。一名優秀的醫生,除需注重著裝禮儀和改善服務態度外,更離不開嚴謹的專業訓練和嚴格的臨床實踐。如果僅是希望通過穿襯衫打領帶來提高醫生“養眼”指數,達到提高服務質量及改善醫患關系的目的,那么,它就成了只作表面文章的嘩眾取寵之舉,不僅會誤導社會忽視診療的技術含量,而且有悖于醫學救死扶傷的精神。至少可以說,如果將改善醫患關系的希望,僅寄托于諸如“醫生打領帶”這樣的“花邊”新聞,無異于隔靴搔癢。
而從技術層面講,醫生的白大褂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隔離防護,防止醫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那么醫生的領帶是否具備這樣的功能呢?其不但不具備隔離防護功能,而且可能幫倒忙。美國一醫學專家一項研究結論顯示,領帶是病菌滋生的溫床。該專家認為,醫生在病房里俯身看病時,他的領帶可能和被褥及病人產生接觸,進而沾染細菌。此外,不少醫生還有一個“致命的小動作”,即看完病洗手后,習慣撥弄、拉正領帶,因而雙手會沾染上細菌。而領帶不像聽診器、白大褂可頻繁送洗,其洗滌的次數有限,這更增加細菌滋生的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講,領帶可謂是造成院內感染的“恐怖分子”。
可見,“醫生穿襯衣打領帶”是舍本逐末之舉,雖有可能讓醫生變得養眼一些,可是模糊了社會所認同的醫生職業形象,更不可能從根本上改善醫患關系。要改善醫患關系,緩解醫患矛盾,不能耽于“領帶情結”,既要“重末”更要“重本”。除盡快補齊醫保投入“欠賬”,均衡優質醫療資源的配置,進一步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現狀外,還要注重改革、完善醫院與醫生的贏利機制及薪酬體系,讓其能憑著良好的醫療環境、精湛的醫療技術、優質的醫療服務,賺取合法與合理的回報,從制度層面保障醫患雙方的權益。此外,要建立與健全醫療糾紛仲裁和分擔醫療風險機制,防止矛盾進一步激化。如此,才能讓醫患關系重回和諧軌道。(屈金軼)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