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各級政府網站將不能再任性地“沉睡”下去。3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開展第一次全國政府網站普查的通知》,部署從2015年3月至12月,對全國政府網站開展首次普查。記者獲悉,這是首次對全國各級政府網站的摸底,普查范圍和檢查力度空前,涵蓋幾萬政府網站,可謂“上至國家部委、下至地方鄉鎮”。而普查的重點是網站的可用性、信息更新情況、互動回應情況和服務實用情況等。(3月25日《新京報》)
打開一個政府部門的網站,卻發現信息內容是幾年前的,最新的內容有如奢侈品;點開“政務公開”欄目,不是提示“無法打開該頁面”,便是里面“啥也沒有”;搜索“聯系方式”,電話號碼、郵箱地址等核心信息,很可能是用“××”來代替的;若習慣性瀏覽一些政府網站,便會發現其錯誤百出,什么懸浮照、雙胞胎報道等,的確是屢屢出現……這樣的事情,公眾不在新聞中見到,便會在現實中遇到。
這些年,一些政府部門對外服務的窗口,從微博到微信、從官網到APP,大多是徒具形式化的“僵尸”,并不能及時為公眾提供便利。可以說,類似“僵尸網站”一般的存在物,并不必然意味著政府部門“為民服務意識”的缺失,但卻是政府部門作為的一種終端反應。就此來說,無論是因為技術不成熟、人手不夠,還是因為領導不重視,“僵尸網站”的存在,對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來說,都是一種損傷。
在“僵尸網站”客觀存在的現實語境下,此次普查政府官網的確很有現實的積極價值。從內容上來看,此次普查的重點是網站的可用性、信息更新情況、互動回應情況和服務實用情況等。這些內容,正是公眾最為關注的焦點,如能“及時更新”,必然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政府網站的服務性。而除此之外,此次普查的范圍和檢查力度也是空前的,這樣的應對之策,便是對政府活力的一種倒逼,令人充滿期待。
只是,要求政府網站及時更新,不要變成“僵尸網站”似乎已經不是第一次表態了。早在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就曾專門下發了《關于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和管理工作的意見》,其中便對政府網站進行了規范;去年12月1日,國務院則發布《關于加強政府網站信息內容建設的意見》,劍指部分政府網站更新內容不及時、信息發布不準確和意見建議不回應的頑癥。而此次的普查,無疑是去年《意見》的一次實踐。
在規范了9年之后,政府網站的問題依然存在,為何會這樣呢?就在于之前的一些查處是“貓鼠游戲”,當查處嚴厲一些時,政府網站便及時更新;當查處一放松,網站又恢復“僵尸本色”。就此來說,希望此次對“僵尸網站”的普查,成為“告別選擇性執法、回歸常態執法”的開始。必要的時候,也完全可以啟動問責機制,對相關的負責人進行處分,唯有如此,從源頭上喚醒“僵尸網站”才不會是一場夢。(龍敏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