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友人女兒,公認的讀書種子,武漢外校的尖子生,后保送至北大念社會學。四年后畢業,卻未想迷上了哲學,轉而投考到法國巴黎的一所大學攻讀一己所愛。說起來去國也有三四年了。問其父孩子今后打算,乃父坦言:女兒想繼續讀下去,我們也就遂她的愿吧。真是當今難得一見的開通家長!他不知道在大多數人眼里,他女兒是“讀書讀壞了腦筋,白搭了北大出身的大好前程”。
沾點邊的情形也在日前的一則新聞中:華中師范大學早在2008年專業調整就停招了哲學專業本科生。2012年政治學實行大類招生,當年入學的新生,大二下學期可自主選擇就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國際政治專業或哲學專業。該校同時規定,一門課至少要有15人選才會開設。可現在專業大類中的43個學生中僅3同學非哲學不讀,誓言哪怕自學相關課程,將來也要報考哲學方向研究生。而學校幾經考量,破了先前的規定,兌現了早前的承諾,雖3人選,還是開了這門課。
以投入產出的算計(事實上這也是當今最普泛的考慮),并有早先“規定”的支持,華中師大自可順理成章無視3位同學的意愿。事實上或許在不少年輕人心目中,這幾位同學也如上述那位不合時宜的讀書種子,放著前程遠大的“顯學”(如金融、管理、精算、法律一類,自也包括他們有資格選修的國際政治專業)不顧,偏偏執拗于那些“無用”之學。而華中師大此舉至少表明,他們“人文”地將學生意愿和偏“冷”的科目置于功利考量之上。難怪長期執教于華中師大的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章開沅教授也要為此“點贊”和“感動”。
由知識的有用、無用,聯想到最近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在學院2014級本科生開學典禮的致辭中,對我們習焉不察的“人才”概念富有新意的解讀。他以為,我們通常所謂的“人才”,其實系指“人中之才”。而“人中之才” 不同于“有才之人”。前者強調的是“才”,關注的是創造力、分析力、領導力;后者強調的是“人”,關注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錢教授借愛因斯坦的話作為結論:學校的目標應該始終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應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
無論是“人中之才”還是“有才之人”,均為社會所稀缺。市場是人類分工的產物,市場自然需要專門家。但市場顯然不能滿足愛因斯坦對大學的終極期許,或者換言之,教育不能僅由市場主導。金秋九月,我接連耳聞清華、復旦等名校校長面對新生的致辭,“價值”、“做人”、“人文”、“理想”等,庶幾成為通篇的關鍵詞。我欣慰于校長們對執掌大學所表現出平正的方向感,雖然那暫且還體現在言辭間;由此我也相信,那些“無用”之學終將回歸其應有的地位,而非僅為經濟“唱戲”作“搭臺”之用。畢竟,社會已開始有所意識。(梅明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