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市網信辦正式發布《市屬地網站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試行)》,就進一步增強全市屬地網站的法律意識、規范屬地網站的信息服務、促進屬地網站的健康發展做出了更加明晰化和制度化的要求。
如果“七條底線”是網絡自律的紅線,那么“微信十條”則是一種制度操守,隨著中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凈化網絡環境,營造網絡正能量成為了一種社會共識。應該說網絡“最先一公里”已經通暢順達,但如何從網絡自律到制度他律,這就需要地方啟動法治思維,開啟依法治網的新路徑。成都市網信辦制定并實施的《市屬地網站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及時打通了網絡管理的“最后一公里”,為地方網絡管理提供了治理樣本。
面對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加上社會價值的多元與社會思潮的涌動,一些人將在現實社會中遇到的一些所謂“不公”和“不滿”通過網絡進行放大,加上一些地方部門處理方式方法簡單粗暴,經過網絡傳播,稍不注意就可能引發群體性的突發事件,如何管控這種“放大”的信息,維護地方社會穩定,需要地方網絡首先擔負責任。從成都市實際情況看,目前,完成網站備案的屬地網站有8萬余家,這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把這些網站納入了有效監管或實時監控,就能在第一時間動態了解各種突發信息,至少在謠言傳播的前期就能得到基本的控制。從這個意義而言,《管理辦法》起到了防火墻作用。
從這個試行辦法的名稱來看,其中的主題詞是管理服務。如何管理?怎樣服務?這個必須要明確。如果對于基本的信息價值判斷都分不清,沒有基本的網絡底線原則,如何去甄別海量的泥沙俱下的魚龍混雜的消息?《管理辦法》既明確了網站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及管理的主體責任,也明確了市網信辦督導責任。規范的管理其實就是一種服務。《管理辦法》在抓主要網站和新聞類網站的同時,還將同步啟動了專門針對一般的活躍網站的技術監管,并搭建“成都市違法與不良信息舉報中心”網絡舉報網站,這就基本實現了地方網站管理全覆蓋,從這個角度而言,《管理辦法》為網友拉起了一道過濾網。
從更深層意義來講,《管理辦法》出臺體現了地方鮮明的法治觀念。首次對全市屬地網站提出了“完善制度建設”“狠抓信息審核”“嚴控信息登載”等具體要求,并制定了“扶持優秀屬地網站發展、嚴厲打擊違法違規屬地網站”措施,顯然這是一堂事關發展大局的法制課,這不僅為進一步提高全市屬地網站法律意識、規范屬地網站信息服務、促進屬地網站健康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而且也在無形之中提升了網民的法治意識。
我們常說要打通服務基層群眾“最后一公里”,其實在網絡管理中,也存在這個“最后一公里”,網民如果通過網絡不能正確表達訴求,不能及時得到相關部門的主動回應,如果老是被一些謠言和虛假信息所牽引,就會形成網絡真空,就會讓網絡環境產生“霧霾”。成都市出臺《管理辦法》從根本上打通網民與網絡的梗阻,這無疑是一個可喜的開端。(華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