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爾濱一女班主任因教師節學生未送禮物,訓斥學生一節課,隨后學生湊錢貼班費為其買禮物。該縣教育局通報稱,已令涉事班主任退回禮金禮物,撤銷其班主任職務停止教學工作。此外該班主任與校長均受到行政記大過處分。(9月14日《南方都市報》)
教師在課堂上公然向學生索要禮物并謾罵學生,性質很惡劣,嚴重抹黑了教師的整體形象。事件發生后,當地教育部門很快作出了處理。對此有人認為處理過輕,應當清除出教師隊伍,并認為對于嚴重違反師德的行為要“零容忍”。顯然,這種觀點既是對個案惡劣的譴責,也是對由來已久存在于教師隊伍中不正之風的深惡痛絕。
不過,教師在課堂上索禮謾罵,并不是孤立的個案。當事教師何以會撕下道德的外衣,變得如此張狂、憤怒?搞清楚她的動機才能真正還原事件的本質。遺憾的是,在事后的處理中,對涉案的教師是諱莫如深。然而,從錄音中教師的一段話或許可以窺見一斑:
“你說你們不看一看我咋交代,人家別的班老師都買了,咱班沒買你說我丟不丟人”、“別的班老師不都挨屋送了嗎?人家科任老師沒來就放在桌子上了,你們不知道嗎?”……
這位教師夾雜著謾罵的訓斥中,透露出了兩層信息:一是別的班學生都給教師送禮了;二是所在班的學生沒有組織送禮,讓她感到沒面子。其弦外之音即是“送禮很正常,不送禮才是不正常”。顯然,就個案而言當事的教師受到處理不應是事件的休止符,她所提到的這些問題是否屬實,應當予以深入的調查。
一條魚病了是魚的問題,很多魚病了則是水的問題。師德失范并不只是外在行為的表現,而是師德土壤中畸形的價值觀念。所謂的送禮,已然異化成了教師被尊重的外在符號。這是怎樣的師德氛圍?毫無疑問,教師功利化、價值金錢化,正在侵蝕著師德的土壤。
近些年有關師德建設的規定出臺了一個又一個,且一個比一個嚴格。今年7月14日,教育部又公開發布《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金等行為的規定》,給教師劃出了6條“紅線”,并實行“一案雙查”。然而,效果令人并不滿意。今年教師節前當地教育部門也召開會議,重申“過節不收禮”的禁令,貌似嚴厲,卻阻止不了如此極端個案的發生,這是為什么?
師德建設不是簡單地給“魚”治病,還要治“水”。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切實提高教師地位,加快教育體制改革,促進教育均衡,創造更優良的從業環境,讓教師得到制度的尊重;另一方面還得完善監督,引入社會參與,尤其是家長委員會的監督作用,賦予家長足夠的話語權,立足于預防,給師德辟出安全區更重要,培厚涵養師德的土壤。(武漢晚報評論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