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華北大,廣東恩平考生不僅可以獲100萬元獎金,還可獲贈洋房一套。為扭轉優質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業,澳門恩平同鄉會會長馮活靈回鄉設立高考專項獎勵基金,該獎勵基金總額3000萬元,用于獎勵2015年至2021年間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考生及相關教職人員。恩平市還設立促進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對辦學業績突出,績效考核優秀的學校進行獎勵。(9月9日《南方都市報》)
“為扭轉優質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業”,從報道中來看,這應是澳門恩平同鄉會會長馮活靈先生這筆個人捐款的初衷。這個初衷究竟是出自馮活靈的真實意愿,還是源自地方公共管理部門出政績的沖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這筆熱炒狀元的個人捐贈,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總感覺不那么純粹。
就算是“為扭轉優質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業”、重獎清華北大等考生是捐款個人的真實初衷,那么我們要有必要思索這樣一個新的命題:如果說個人捐款是自由的,就像潘石屹一樣,就像香港陳氏家族3.5億美元捐哈佛一樣,外人是無權干涉的話,那么這個自由的邊界在哪里?換句話說,在公益和慈善的名義之下,善款捐誰是自由的,那么善款用于什么、獎勵什么、標榜什么,是不是也完全都是我的善款我做主?如果這種慈善行為,其所獎勵和標榜某種事物或理念,與一些基本的社會共識相悖逆,如果善款的使用已經背離公益屬性,那么是不是應該受到某種約束?
比如說,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一項調查顯示,68.3%的公眾反對重獎高考狀元,61.6%的公眾認為地方政府獎勵高考狀元是把“狀元”當成地方政績。重獎考上清華北大這行為,其實就是熱炒和重獎狀元的一種。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在倡導淡化狀元和名校情結,呼吁社會理性對待高考的成敗。包括不久前剛剛出臺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也在最大程度上體現了這一理念和追求。而現在恩平重獎北大清華考生的做法,顯然是與此相悖。這種不專業的豪捐,不但會傷害到公益,而且在客觀上對那些不合時宜的理念繼續推波助瀾,煽風點火,這種效果,完全背離了公益屬性。
我們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武斷揣測和懷疑馮活靈會長個人捐款的善意,但是我們也不否認某些個人捐款,尤其是與地方政府和公權力有染的捐款,有時候會涉及權錢交易,有時候會通過捐款的方式,而與地方政府達成某種默契和交易,兩者各取所需,使得善行善款不再純粹。比如前兩年中國最大單筆個人捐款,也就是某商業地產集團豪擲10億捐贈南京市宗教事業的捐款,就曾被廣泛質疑。同樣,扭轉優質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業,其實方式就很多種,重獎北大清華考生并不是最好的選擇。其中有著怎樣的貓膩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對于個人捐贈背后的權力魅影,我們應該保持足夠的警惕。個人捐款的自由與邊界到底在哪里,如何保持善款的純粹與公益屬性,也值得好好思索和追問一番了。(石敬濤)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