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正式施行。根據規定,醫生選擇多點執業不再需要先征得所在醫院同意,醫生從“單位人”走向“社會人”又進了一步。
醫生呼吁多點執業由來已久,但有關方面一直“猶抱琵琶半遮面”。龔曉明是從北京協和醫院辭職的一名大夫,他的經歷很有代表性。他說,過去醫生多點執業需要給醫院打報告,經批準后才可。醫院里也有人打過報告,都被拒絕了。他不想再重復這個過程,最終只能選擇辭職。從法規上說,醫生多點執業是合法的,但如果想去其他醫院執業,需要獲得醫院的書面同意。這一紙同意書,讓醫生望而卻步,依然是一道“玻璃門”。取消醫院的書面同意,意味著捅破了最后一層窗戶紙。
醫生多點執業政策出臺不易,主要是牽涉多方利益調整。2013年8月,深圳提出要打破醫生執業地點數量限制,并解除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對醫生的管制。但深圳市政府以市法制辦的名義出具一份意見書,將該改革方案從廣東省衛生廳撤回。深圳試點沒能從“多點執業”跨越到“自由執業”,也沒有打破第一執業地點醫療機構對醫師資源的壟斷。政策中途夭折的原因有很多,最關鍵的是無法協調醫院和醫生的關系。
多點執業政策出臺后,將倒逼醫院人事制度改革。如果你是院長,你愿意大夫到處“走穴”嗎?取消同意書后,醫院院長最頭疼的是醫生的管理。醫生不是醫院的私有財產,但醫院為醫生發工資、繳社保、搭平臺,如果醫生都去其他醫院執業,“種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怎么辦?多點執業后薪酬怎樣算?不同崗位兼職和全職醫師如何管?看似只有一項改革,卻是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些問題不是衛生部門一家說了算,涉及事業單位人事制度、薪酬制度等多項改革,需要從政策和法律上明確醫生的權責利,同時兼顧多方利益。
實施多點執業,只是讓優質醫生流動起來,并不能解決資源不足的問題。多點執業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大牌專家教授,而大多數的低年資醫生離不開也不愿意離開大醫院。西醫認“廟”,中醫認人,離開大型公立醫院這個塔尖,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今后成長空間有限。這種對大醫院的依附,反映了我國的醫療人才培養機制并不完善。大多數的醫生只能從公立醫院培養,醫生成長處于單車道狀態,無法自由流動。反觀口腔醫生,自由執業的醫生比例最高,北京達到將近50%。私立口腔醫院的人才培養已經形成了體系,甚至很多民營口腔醫院拿到了博士學位培訓點。盡快補齊人才培養這塊短板,多點執業的醫生才會多起來,從而實現醫生自由流動。
推行醫師多點執業是一盤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打通政策障礙的“最后一公里”,力爭實現共贏。隨著醫師多點執業的推進,患者看病首選醫生而不是醫院的日子將不再遙遠。(王君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