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話劇藝術普及,近日北京人藝推出經典話劇《雷雨》公益場。可是,這一經典劇目的演出,卻遭遇了年輕觀眾的哄笑。“觀眾哄笑事件”,折射出經典藝術作品和當下年輕觀眾之間的隔閡。(據光明日報)
在這場演出之后,這臺《雷雨》轉演上海,令人沒想到的是,再遭年輕觀眾笑場。如果說一次是偶然,那么兩次就有必然的成分了。經典藝術和年輕觀眾之間確實有隔閡。而且,這層隔閡還有令人憂慮的日益增厚的趨勢。
在電視熒屏、平板電腦、大屏幕電影面前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可能不懂得劇院的“規矩”。在劇院里是不能哄笑的,電影院可以,劇場不可以。這是一種常識,也是一種禮節。哄笑是對演員的不尊重,而且在一種現場演出的氛圍中,受到觀眾哄笑也會極大影響演員的情緒乃至演出狀態。曾發生過話劇遭哄笑后,演員因為氣憤而拒絕謝幕的事。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小時代”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全然顛覆了“大時代”的“大敘事”的價值,“大時代”的家庭悲劇在“小時代”的年輕人看來卻是家庭“喜劇”,他們不懂得欣賞經典與觀看偶像劇之間截然不同的意味。報道中有觀眾說,“《雷雨》臺詞很搞笑,劇情編得太離奇”。這不正反映出當下一些年輕人與經典的疏離嗎?
缺少對經典的尊重,這不是年輕人的錯,而是社會的失責。如果給一代人的精神營養品始終都是一些胡編亂造、脫離現實的“神劇”的話,他們所能吸收的也就是這些烏七八糟的淺層的理念價值。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不會懂得欣賞悲劇的經典,更不會懂得尊敬悲劇的經典。
那么像有些人提議的,把《雷雨》這些經典改編了,使它接了地氣,與時代拉近,就可以解決年輕人嘲笑乃至拒斥的難題。但是這樣改來改去的劇目,臺詞變了,情節變了,就成了經典的“另類”。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因為它經歷了歷史的無情淘汰過程。我們不能為了當代人的不理解而去“矮化”經典,而應提高當代人的欣賞水平以及知識能力去向經典“看齊”,不斷開掘和汲取經典中的無窮養分。(崇 石)
相關新聞
更多>>